第19章 蒙古之魔

第一次伐金凯旋之后,成吉思汗开始考虑建都。此前在克番伦河上游所设的宿营地,在成吉思汗政权建立后,自然而然地成了蒙古的首都,但是从形式上来看,始终还只是一个游牧部落的宿营地。蒙古各部仍然还在各自的牧地,根据季节的变迁而迁徙。

但是,现在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他的宿营地成了草原的中枢,移动起来便变得困难了。

住在这里的人越来越多,机构完备之后,这里便应该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固定下来。如果仍旧像以前那样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必然会有很大的困难,甚至导致混乱。如果一个国家的中心都可以随便移动,势必也就无法得到百姓的信赖。

成吉思汗打算将此地改造成定居的城市。这是一种从游牧到定居的变革。这次变革也意味着要改变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

蒙古全境几乎都是草原,游牧生活正是基于这种地貌。草原上约有两千多种牧草,这些牧草养育着牛羊,牛羊又养育了蒙古人。对蒙古人来说,追逐水草的游牧是最适合这种环境的生活。

蒙古的国土,大部分是分布着丘陵的平原和半沙漠化的地带,它们依托着针叶林,连接更北方的西伯利亚,西部则是高耸的山脉。

现在蒙古国势大增,继续这种游牧生活,不利于控制蒙古全境。蒙古迟早都要结束这种状态。于是成吉思汗派博尔术去寻找新都建造地点。

最为理想的地点是中都。如果攻陷中都,将其作为蒙古的首都,那将会非常有利于对全境的统治。但是,如果那样的话,必然重蹈金人灭辽后契丹人散布全国、威胁本国统治的覆辙。

现在成吉思汗已经将更加广阔的土地纳入自己的视野。但是,那些土地却并非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而是敌人的区域。成吉思汗想在苍狼的领地建设新都,但要找到这样一个地方谈何容易?

候选地点有以下几个:原克烈部的根据地黑林,位于阿尔泰山主脉、东西萨彦岭之间盆地的乃蛮部据点,万里长城附近阴山山脉中的汪古部据点,以及西夏的都城中兴府、扯克彻儿山和赤忽儿古山之间孛儿帖的故乡弘吉剌部的据点。

黑林虽然适合游牧,但是位于蒙古边境,不适合做都城,因此首先被排除。乃蛮部的据点太靠西,而中兴府又是异族的地方,因此就只剩下汪古部的根据地汪古部的领地与长城相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中原人将汪古人称为白鞑靼。那里位于阴山山脉的山谷中,易守难攻。将那里作为日后进攻中原的据点最合适不过。成吉思汗考虑从克鲁伦上游迁往彼处。

成吉思汗决定建设新国都之后,从蒙古全境、金、西夏,以及阿尔泰山以西的西方国家来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运来了各种物资。

这次的国都不仅仅是作为游牧的据点,还必须建造各级官衙,以及商家和百姓居住的地方,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市。

成吉思汗的宫殿必须富丽堂皇,足够显示权力和威势。宫殿的周围建造重臣、幕僚等的府邸,个人的功劳和实力决定建筑规模。这些府邸将会在成吉思汗的宫殿周围争奇斗艳。

新国都将不仅仅是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必须还是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据点。而且,不仅仅是向外发起进攻时的据点,还应该在遭受外敌入侵时能成为坚固的防卫据点。

新国都的建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人马呼喊,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商人、艺人、僧人等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埃在上空飞扬。

很多人听说了成吉思汗旭日东升般的势头,都前来投奔。不仅蒙古人,还有阿尔泰山以西的西方人。甚至有人从喜马拉雅山南面的印度,穿过广袤的沙漠和高山峻岭来到蒙古。他们不是空手而来,大部分人都带来了珍贵的宝物、先进的科技和文化。

成吉思汗以宽阔的胸怀接受了这些人。只要有能力,便不问此人的宗教信仰和国别,一律重用。

成吉思汗第一次伐金的时候就了解了金的实力。他感觉到,要想压制金或者更南方的宋,蒙古就不能仅仅靠军事力量,而必须加快发展经济和文化。因此,在建设新国都的时候,比起兵器,成吉思汗更欢迎新的技术和珍贵宝物的流入。

之后的一段时间,成吉思汗都没有起兵,而是专心致力于新国都的建设。蒙古的兵马虽强,但他们却连记录战事的文字都没有。在消灭乃蛮之后,蒙古依靠塔塔统阿引进了畏兀儿文,能够将一些事情记录下来,但是这毕竟不是蒙古的文字。

伐金战争让成吉思汗明白落后国家支配先进国家的困难。要想完全支配对方,就必须拥有比对方更有魅力的文化、稳定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和更多的新技术。成吉思汗意识到,单纯的武力征服只能使对方暂时屈服,但不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