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闪亮登场的新帝(第2/3页)
经过一番审慎而周密的考虑,李适终于找到了一个既简单又安全的办法。
一个字——分。
也就是说,必须把郭子仪手中的权力“分解”开来,再“分配”到他麾下的几个主要将领头上。如此一来,朝廷便能收一石三鸟之效:既削弱了郭子仪的权力,又安抚了那些骄兵悍将,还能让那几个主要将领从此对德宗感恩戴德。
大历十四年闰五月十五日,德宗李适下诏,尊郭子仪为“尚父”,加授太尉,保留中书令,其余兼职全部免除;同时,将郭子仪原来担任的主要军职,分别授予他麾下的三个主要将领——李怀光、常谦光、浑瑊。至此,这个困扰了代宗许多年的问题,终于在德宗手上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第二件事:李适成功挫败了一起政变阴谋。
这起阴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说它不大,是因为牵涉面不是很广;说它不小,是因为它事关“废立”,直接威胁到了李适的皇权。
阴谋的策划者有两个:一个是兵部侍郎黎幹,一个是高阶宦官(特进,正二品)刘忠翼。据称,黎幹为人“狡险谀佞”,而刘忠翼则是“恃宠贪纵”,两个人沆瀣一气,内外勾结,很早就企图干预代宗“立后”和“立储”的大政。
若干年前,德宗李适尚未被立为太子,别有用心的黎幹和刘忠翼就极力劝说代宗,让他立独孤贵妃为皇后,再立独孤氏的儿子韩王李迥为太子。但是代宗没有受他们的蛊惑,而是册立了长子雍王李适。
李适即位后,黎幹和刘忠翼惟恐遭到报复,遂惶惶不可终日。当时长安坊间纷纷传言,说黎、刘二人日夜密谋,企图发动政变。李适当然不会掉以轻心,便派人暗中监视二人的一举一动。
大历十四年闰五月的一个黄昏,黎幹又乘坐一顶小轿悄悄进入刘忠翼的府邸,与他密谈多时,至当天深夜才离去。德宗李适得到密报后,立刻采取行动,命有关部门将黎幹和刘忠翼逮捕。经过审讯,黎、刘二人对自己的政变阴谋供认不讳。李适大怒,当即开除二人的官籍,并终身流放边地。
闰五月二十七日,黎幹和刘忠翼刚刚走到蓝田(今陕西蓝田县),李适就命人追上了他们,宣诏将二人赐死。
第三件事:李适不动声色地从宦官手中夺回了禁军兵权。
肃、代之际,大唐帝国有两大乱象最为引人注目,一个是藩镇叛乱,还有一个就是宦官擅权。这两大乱象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此起彼伏的藩镇叛乱让李唐天子对武将逐渐丧失了信任,才不得不把禁军兵权交给宦官,没想到却因此导致了宦官的恃宠擅权;而宦官掌握宫禁大权后,为了巩固权位,又回过头来勾结各地藩镇,致使那些跋扈藩镇越发骄纵难制。
代宗一朝,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三个权宦先后掌控禁军,又因恃宠擅权而先后被代宗除掉。但是,代宗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禁军兵权的归属问题,所以总是治标而不治本——往往是旧一代的权宦刚刚倒下,新一代的权宦便又强势崛起。
总之,宦官虽然走马灯似地换,但宦官擅权的问题却始终如故。
李适即位时,面对的当权宦官是王驾鹤。此人继鱼朝恩之后崛起,时任神策都知兵马使、左领军大将军,“典禁兵十余年,权行中外”。(《资治通鉴》卷二二五)
对于阴魂不散的宦官擅权问题,李适自然也是深以为忧。同时他也很清楚,代宗之所以无法彻底解决宦官问题,是因为他始终不敢把禁军交给武将。
可是,为什么要非此即彼呢?
既然宦官和武将都不可信任,为什么不变通一下,索性把禁军交给文臣呢?
在李适看来,要彻底解决宦官擅权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禁军交给文臣!
为此,李适一上台,就开始在文官中寻找合适的人选。
最后,他锁定了司农卿白秀珪。
严格来讲,白秀珪并不是文人,而是“胥吏”出身。他早年在李光弼帐下担任幕僚,做事细心勤勉,并且颇有心计。李光弼对他非常信任,将其引为心腹,时常让他参决军政大事。
这样一个人,其实最符合李适的用人标准:首先,他熟悉军旅事务,又没有一般武将桀骜不驯、骄横霸道的习气;其次,他性格沉稳,做事老练,却又没有一般文人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毛病。所以在李适看来,此人绝对是接管禁军的不二人选!
大历十四年六月中旬,德宗秘密召见白秀珪,表示了对他的赏识和器重,并明确告诉他:朕准备解除王驾鹤的兵权,然后把禁军交给你。白秀珪受宠若惊,当即发誓,愿为朝廷鞠躬尽瘁,为天子赴汤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