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之战(第2/3页)

到了这一年三月,史思明感到时机成熟,遂亲率大军进抵邺城城下,摆出与唐军决一死战的架势。

三月六日,唐军与史思明在邺城外展开了决战。

唐军步骑六十万全部出动,在安阳河(流经邺城北)北岸布阵,史思明仅率精锐骑兵五万迎战。唐军望见燕军兵少,以为不是史思明的主力,顿生轻敌之心。

史思明率先发起进攻,唐军的李光弼、王思礼、鲁炅等人率部接战。一开始,双方不分胜负,伤亡大致相等。不久,鲁炅被流箭射伤,仓皇率部后撤。郭子仪的朔方军刚好在他身后,一下子被冲乱了阵脚。

就在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变得一片漆黑。紧接着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刹那间天昏地暗,咫尺莫辨。见此情景,所有人全都吓坏了,于是不约而同地掉头而逃——唐军向南逃,燕军向北逃,一个个奔跑如飞,只恨爹妈少给自己生了两条腿。

双方都只顾着逃命,铠甲、武器和辎重被扔得到处都是。燕军规模小,损失自然也较小;而唐军则遭受了巨大损失——“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资治通鉴》卷二二一)

九大节度使中,只有郭子仪还保持着相对冷静。他担心史思明稳住阵脚后,会趁势南下进攻洛阳,于是率部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以确保洛阳无虞。其他的八个节度使,也只有李光弼部和王思礼部在撤回本道的时候秩序井然,既没有骚扰地方,也没有出现逃兵。剩下的各道兵马,建制全都丧失,军纪更是荡然无存。逃兵们所过之处,大肆抢劫百姓钱粮,地方官吏丝毫不敢制止。沿途州县经受了十几天的严重骚乱,等到数十万乱兵们过后,才算消停了下来。

洛阳的官吏和百姓听说六十万官军顷刻间星流云散,吓得魂都没了,于是纷纷出逃,躲进了附近的山区。东京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官员逃得更远,一口气逃到了襄州(今湖北襄樊市)、邓州(今河南邓州市)等地。

这场讨伐安庆绪的邺城之战,就这样以必胜的姿态高调开局,却以六十万人的大溃逃黯然收场。

虽然唐军不是败在史思明手上,但此次惨败无疑在客观上助成了史思明的强势崛起。

史思明退至沙河(今河北沙河市北),得知唐军已全部南逃,遂集合部队回到邺城,在城南扎营。他既没有进城去见安庆绪,也不向南追击唐军,而是天天在营中饮酒作乐,犒赏三军,要看安庆绪作何反应。

准确地说,史思明是想看看安庆绪如何兑现“让位”的诺言。

唐军走后,安庆绪命人搜罗了唐军遗弃的六七万石粮食,然后紧闭城门,一声不响,仿佛根本没有意识到史思明的存在。

安庆绪如此冷落史思明,令邺城的大多数文武官员相当不满。高尚、张通儒等人就对安庆绪说:“史王远道而来,解除了邺城之围,臣等理应出城迎谢,不该避而不见。”

安庆绪知道,从他死乞白赖地求史思明来救命的那一刻起,自己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关键倒不在于那个出让皇位的许诺。因为诺言从来都是很不靠谱的东西,天底下自食其言、出尔反尔的人多了去了,何止我安庆绪一个?

问题在于——胆敢食言的人必须有实力做后盾。

说白了,安庆绪之所以出现权力危机,归根结底就是他的实力跟史思明差得太远。没有实力做依托,不管你有没有许下出让皇位的诺言,结果都是一样的。如今,高尚、张通儒等人之所以帮史思明说话,并不是因为他们平时做人都很高尚,认为既然许诺就不能食言,而是因为他们看出了史思明的实力,所以一心想要改换门庭、另投明主了。

其实安庆绪比谁都清楚,请史思明来解围纯粹是引虎驱狼之计,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从他逃到邺城的那一天起,他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挨一天算一天了。现在的处境也是一样,明知道这么拖下去不是办法,他也只能拖一天算一天。

事已至此,安庆绪只能有气无力地对高、张二人说:“随便,你们想去就去吧。”

史思明见到高尚和张通儒后,立刻痛哭流涕,大倒苦水,作出一副忠心救主却遭人猜忌的冤枉状,然后送给二人一笔厚礼,恭恭敬敬地送他们回城。

实际上到了这一步,燕朝的人心基本上已尽归史思明了。三天后,史思明又秘密约见了安庆绪的心腹安太清,命他想办法诱安庆绪出城。

安太清随即回城大造舆论。最后,在文武百官的同声谴责、甚至是软硬兼施之下,安庆绪不得不命安太清向史思明上表,向他俯首称臣。不过,安庆绪还是不打算出城。他让安太清转告史思明,请他“解甲入城”,说自己将亲自“奉上玺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