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夭折了的速度(第3/4页)

如果是闪击,战果会更大,但在变成攻坚之后,一遇较为坚固的障碍,前进就十分困难。黄梅兴不管打得多么顺手,实际的据点却并没有拿下多少,他自己也在当天的战斗中殉国。

晚上,张治中接到政府命令:不可进攻,待命。

当然又主要出自于外交上的考虑。

接下来的两天,都是“待命”,只能做一做攻击准备。

随着时间的延续,张治中感到这样不行,日本海军陆战队会得到增援,援兵一到,阵地战就更加难打了。

无论如何,要在对方援兵登陆之前,先把岸上的这些据点多拔掉一些。

8月17日,张治中请得旨意,遂发动第二次总攻。

他将这次总攻命名为“铁拳计划”。

已经两天没有大的动静,长谷川清必然会有所麻痹,现在我再给他来个闪击战,一定能用铁拳把他打到崩溃。

铁拳所向,果然凶猛。

在铁拳行动中,张老师“如何攻”的课题成果被付诸实践。

攻击部队按照当时画的地图和册子,很容易就找到了陆战队的地堡。围住之后,先用步兵“清场”,解决周边的陆战队,接着炮兵轰击,要是炮弹轰不了,再用工兵爆破队去炸,十八般武器全使上,反正非把这个地堡从名单上清除掉不可。

8月17日那天,光王敬久第八十七师就一口气打下了近十个地堡,吓得日军都不敢待在小地堡里,纷纷缩到大据点里面去,有的连头都不敢露一露,唯恐被流弹所伤。

张治中除听取通信兵报告推进情况外,还要求每占领一个据点,就要将街道门牌号码拆下以做凭据。

最后一块门牌没法交,因为部队已经打到黄浦江边了!

可问题是,小地堡好打,大据点难攻。

长谷川清围绕大据点,事先在每条道路上都放置了很多坚固障碍物,并以坦克战车作为活动堡垒。

又有死堡垒,又有活堡垒,闪击战也因此虎头蛇尾,终于又变成了攻坚战。

张治中亲自在前线督阵,指挥炮兵对大据点齐射,射是射中了,但目标坚固得很,就是毁它不掉。

不过当天的总攻,仍然是两次总攻中最出色的一次。

悲喜剧

 

除了“铁拳计划”较为突然和犀利外,中国空军的强力支援也是张治中发挥出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空军的压迫下,海军陆战队十分狼狈,高射炮拼着命地往上打,真是声如连珠,弹发如雨,简直比过年晚上放爆竹还热闹。

空军如此神勇,却是原来大家都想不到的。

七七事变后不久,蒋介石在庐山紧急召见航空委员会副主任毛邦初。

上山的时候,毛邦初的额头不断落下汗珠。

你不要以为毛副主任是因为爬山累出了汗。事实上,他人坐在滑竿上,根本就不用费什么力气,可就这样,毛邦初出的汗竟然跟抬他的轿夫差不多了。

在见到蒋介石后,这位老兄大汗淋漓的秘密终于露了底。

蒋介石问他,我们现在有多少架飞机可以应战?

毛邦初回答:“九十一架。”

一听这话,蒋介石的脸当时就红了,通红。

为什么只有九十一架,航空委员会的档案记录我看过,明明有五百架,怎么只有九十一架能打仗,其余那四百架呢,你给我藏到哪里去了?

当时与毛邦初同上庐山的还有一个人,还是一个美国人。这位老外来华不久,他没想到堂堂国家元首会发这么大的火,尤其还当着自己这个老外的面。

震怒之后,蒋介石稍稍平息了一下情绪,转而侧过身子,问美国人调查情况如何。

他大概希望眼前这位老美能推翻毛邦初的结论,然而对方的回答却再次给蒋介石当头一击——我认为,“毛将军”的数字是完全正确的。

其实这事完全怪不得毛邦初。所有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意大利人的混事。

当时中国主要聘请两类洋顾问,一类是德国顾问,不消说主要是教陆军的,而他们确实有才,帮了不少忙;另一类则是意大利和美国顾问,他们是教空军的。美国顾问开始只负责一个中央航空学校(中央航校),其他大多由意大利顾问执教,后者甚至一度把持了航空委员会。

可是意大利人的水平实在欠奉。

其实说奇怪也不奇怪。二战中,意军站在德军旁边,总让人觉得很不匹配,颇有些伪军跟在“皇军”后面跑腿的意思。若要论军事上的才能和实际战绩,二者更是相去甚远。

意大利顾问烂,偏偏航空委员会的那几个头头脑脑水平也不是特别高。主任周至柔出身于保定,副主任毛邦初毕业于黄埔,都是学步兵的,一个科班出身的都没有,他们自己肚子里的那点货就有限得很。

于是,更烂的只好听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