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夭折了的速度(第2/4页)

一般而言,迂回包抄需要你有压过对手的资源和能力,这也是日军为什么在东亚能一抄一个准的原因所在,因为你弱他强。

闪击战则不同,它往往对弱者有利,可以做到以弱胜强,比如绥远战役实际也具备一点闪击战的影子,傅作义能摧毁兵员总数比他多得多的伪蒙军,全在于一个速度——对方还没有完全坐好位置,就已经倒在地上起不来了。

一·二八淞沪会战,守了半天庙行仍然没能守住,这回不守了,日本人不来上海便罢,要是再来,我必用闪击战先把他给打趴下。

七七事变以前,张治中因病赴青岛治疗,听到卢沟桥那边打了起来,他立刻意识到上海也可能有事,当下不顾医生劝阻,便风风火火赶回南京,接受了京沪警备司令一职。

张治中在他的“野营办事处”设有专门的情报研究机构,通过情报分析,他判断,日本人迟早还是要进攻上海,现在没有动手,只是因为北方战事尚在继续,一旦对方完全占领华北,上海就是下一个目标。

既然早晚都是一刀,为什么我不先捅他一刀?

这一年多来,张治中一直都在不停地跟学生们探讨对日战略战术问题。

他说,我们对付日本人,一共可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他打我,我不还手,比如九一八;第二个时期,他打我,我才还手,比如一·二八和长城抗战;第三个时期,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这叫先发制人。

这当然与张治中对闪击战的认识大有关系,因为从理论上讲,闪击战就是奇袭战,实际上也就是先发制人。

张治中判断日本人要在上海动手,来自于两个迹象,一是“虹桥机场事件”,日军强闯飞机场被中国卫兵击毙;另外一个,则是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汇集于黄浦江及长江下游,上海风云突变。

这一切,几乎就是一·二八前形势的翻版。

由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张治中跟当年的蔡廷锴所处环境条件有了很大差异,后者的第十九路军毕竟就驻在闸北,而张治中所能调动的德械师主力却全在苏、锡、常一带,离上海郊区都有很远一段路。

但是中国统帅部指令刚刚下达,张治中一夜之间便率八十七、八十八两个德械师开入了上海市区。

第二天早上,上海市民一觉醒来,竟然发现满大街都是头戴德式钢盔的正规部队,仿佛是从空而降一般,不由得个个惊喜交集。

他们从哪里来?为什么如此神速?

闪击战的第一个要素是速度。

张治中能一下子把分针拨到这么快,缘于他已将京沪线的火车和汽车都尽可能集中起来,集中装运,集中行动,速度想不快都不行。

铁拳计划

 

速度有了,下面就要奇袭,张治中本定于8月13日拂晓以前展开攻击,乘日本海军陆战队还未回过神来,就来个一扫而空。可是关键时候,南京政府又突然犹豫起来。

犹豫是出于外交的考虑。

在上海的中立国提出了二十四小时调停建议,8月13日尚在二十四小时范围之内,所以蒋介石想再等一等。

8月14日,八一三淞沪会战才正式打响,此时离张治中进入上海市区已过去了整整两天。

 

两次淞沪会战都是从八字桥开始

就像张治中所分析的那样,日本人要打完华北才能顾上海,所以才没马上在上海重开一局。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虽然已做好输送日侨回国的准备,但请战报告一直未能在米内海相那里得到批准。

张治中倘若能如期闪击,击他个措手不及是有可能的。

恰恰是两天的停顿,给了长谷川清以时间,使他得以从容部署防御。

德国人的闪击战后来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希特勒以外交掩护战争,外交为次,战争为主,而当战争为外交所误,任何奇袭或高明战术都难以获得成功的可能。

不过由于当天出动的是孙元良第八十八师的主力精锐,所以虽是攻坚,但仗打得总体还不赖,尤其是黄梅兴旅攻击能力很强。

黄梅兴外号人称黄老虎,端的是位虎将,他从左翼旋回,猛地向海军陆战队撞击过去,顿时把后者撞得龇牙咧嘴。

接着,黄梅兴又采用“逐次前进”的方式,像挤牙膏一样,一点点把对手往墙根里面逼。

这边“逐次前进”,那边就得节节后退,退到最后,长谷川清不得不把特制的钢板防盾都拿出来,以遮挡前方如雨的枪弹。

到了中午,黄梅兴越战越勇,已经打到了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附近。战场之上,日军遗尸遍地,剩下来的人,有的躲进司令部,有的则慌不择路,逃进了公共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