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阿甘一样的人(第5/14页)

渐渐地,陈长捷在红沟的指挥部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叫做“鬼门关”,意思是跨过这道关,基本上就等于踏上了死亡之路,那些吃不消,想下来的官兵则把沟口称为“阎王殿”,陈长捷荣任为“陈屠夫”,只要这个“屠夫”铁笔一挥,执法队抬手一枪,立刻让你魂归西天。

冲啊杀啊,反正都是死路一条,战死总比挨执法队的子弹强吧。

在北方战场上,从没有人见过陈长捷这样执法严厉到几近残酷的指挥官。连晋军将领都认为陈长捷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主义,倒是不善打仗的王靖国变成了“老成谋国者”。

进入红沟阵地,等于到鬼门关来报到了,吓得从后方调到忻口战场来的部队,没有谁敢归陈长捷指挥,都抢着到左翼或右翼去。

陈长捷不是瞎子聋子,他也并不是真的心坚如铁,不食人间烟火,只是试问,面对板垣这样的强敌,如果不拿出点非常手段,红沟能守得住吗?

大家都不肯来,背后的流言蜚语又这么多,陈长捷也倍感伤心和无奈,他转而向王靖国提出,要不你来干吧,我辞职。

听说陈长捷要辞职,王靖国又急了,他也就会“老成谋国”,哪有那个胆气上去“一将功成”。

他赶紧派人向卫立煌请示。卫立煌想了想,说这个好办,以后调到忻口去的部队,我都写清楚,专用于防守红沟,谅没人再敢不去了。

卫立煌的措施果然立竿见影,陈长捷达到目的,从此也不再提请辞的话了。

不过毕竟还有不甘心的,比如有个叫陈铁的将领。

陈铁原在左翼,调到陈长捷这里后,被作为预备队。

虽说是预备队,可是谁都明白,那也是迟早得进入“鬼门关”的。

陈铁出身于黄埔第一期,资格不算浅,他鼓足勇气去找陈长捷,说我不想当预备队。

陈长捷愣了一下,然后很快告诉他,不想当预备队也行,那你就直接上去守阵地吧。

听得这句话,陈铁的整个脑袋都要炸了。

我没来之前就听说了,红沟阵地上一个师防一天就不能再打了,我只有两个团,看这情况,最多也只能守一天。因此,我不同意这个方案!

陈长捷一瞪眼,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要怎么样,想避战吗?别以为我不敢执行军法。

陈铁涨红着脸,咬了咬牙,横竖都是一个死,我愿意主动进攻,去收复失地。

陈长捷同意了。

陈铁拂晓出击,从日军手里夺取了阵地,而他果然也很争气,在那块阵地上坚守不止一天,而是超过了十天。

为了固守红沟的山头阵地,陈长捷陆续调集部队达到一百个团,近十五万人,堪称北方最早的“百团大战”。最激烈的一天,竟有十一个团被打光的纪录!

杨虎城被迫出洋后,他的陕军(第十九路军)被改编成中央军系列,此时一部分也加入到红沟战场。

陕军里面有个娃娃连,顾名思义,连队里面全都是娃娃,当然他们不可能是那些家境殷实人家的孩子——但凡家里还能过得去,谁肯把自己年龄尚幼的小孩送去打仗。

这个娃娃连,实际是吸收流浪和穷苦儿童所组成的,算得上是个“三毛连”。

“三毛连”是为今后打仗储备兵员的,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放到第一线去。可是既然上来了,肯定也要让他们看一看战争场面,见识一下,所以指挥官就把这些三毛放在二线,让娃娃们只看不打。

然而战场上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由于友军部队被日军突破,一股鬼子竟然钻进了二线,“三毛连”的阵地变成了一线,而且由于距离较近,必须拼刺刀。

如果“三毛们”扭头就跑,谁也不能责怪他们,因为毕竟是一群孩子,从没有打过硬仗,可是这样一来,前面的部队就要被鬼子包抄了。

好一群陕西娃娃,像黄土高原一样的硬气,竟然死战不退。一个年幼的小兵,由于个小力弱,被一大个儿鬼子兵刺倒在地,临死之前,他人倒枪不倒,依然直通过去,愣是把冲过来的鬼子也挑了个透心凉。

结果,进入二线的日军没吓退“三毛连”,自己却被陕西娃娃兵给打垮了。

这是真正的大血战,即使你使用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这些词汇都没法形容它的惨烈。

陈长捷的一名参谋到前线联络,亲眼看到敌我阵地之间的一座山沟里,竟然已经被累叠的尸体完全铺满,景象异常阴森恐怖,真宛如人间地狱一般。

刚刚都还是活生生的人啊,即使是久经沙场的老兵,看到这一幕,也会禁不住两股战栗。

本来战场是要进行清理的,可是双方谁都不敢下去清理,都害怕一脚踏上去,自己也会很快成为其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