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第5/7页)

端着刺刀的鬼子对好汉们的刀法很不适应,眼见得对方只是一磕一抡,自己的脑袋竟然就被抡飞了。

太不可思议了。

日军当场被砍得人仰马翻,以至于“长城之坡,尽弃遗尸”,连赵登禹本人的两口刀都砍缺了刃口。

面对着中国武术,日本武士道大失锐气。

月黑风高夜

 

可是日军有大炮,近战打不过你,他远战。

血肉之躯终究难以抵御炮弹,赵登禹在肉搏战中勇不可当,杀敌无数,却也躲不开四处飞溅的炮弹片。

大将受伤,前线因此再次动荡,外界甚至有二十九军可能会因顶不住,弃阵而逃的传言。

后方大本营给二十九军军部发来了一份电报:既然赵登禹已经不行了,喜峰口必须更换新的前敌总指挥。

收到电令后,宋哲元并没有急于行事。

临阵换将,为兵家所忌,何况喜峰口争夺战正处于生死攸关,如果此时把赵登禹换下来,无疑会动摇军心。

他把萧振瀛召来,让自己的军师再去了解一下详情。

萧振瀛先从侧面打听了赵登禹的伤势,得知后者只是腿部受伤,并不十分严重,心内稍安。

接着他给赵登禹打了个电话:听说你腿上挂花了,要不要紧?

是慰问,但还有更多的意思包含在里面,那就是你还能不能,或愿不愿再战。当此之时,别说受伤了,有人没受伤都可能装病躺医院。萧振瀛知道赵登禹不是这样的人,不过他更希望听到一个明确而响亮的答复。

回答果然没让他失望:区区小伤,无足挂齿。

萧振瀛锁眉一展。

那么,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死于前线,为国尽忠。

后者慨然应诺:好!

对于赵登禹这样的爽直汉子来说,这一个字的承诺可不是随便说说,那是要用行动兑现的。

听了萧振瀛的汇报,宋哲元顿觉眼前一片光明。

有赵登禹这员虎将在前方,我必操胜券。

 

宋哲元是老西北军五虎上将中最突出的一个

 

宋哲元,字明轩,山东乐陵人,是老西北军“五虎上将”中最突出的一个。

冯玉祥给他的评价是八个字两句话,一句叫“练兵有方”,一句叫“勇猛沉着”。

练兵有方,晋东大练兵已经说明了问题,接下来就是“勇猛沉着”。

宋哲元写下一道手谕,中有两个“不求”,尽显其勇猛作风:

第一,不求有功,只求能撑。

第二,不求打出十九路军那样的声威,只求不让日军小看我们。

光勇猛还没用,最重要的是“沉着”,即拿出切实有效的御敌之策来。

喜峰口开战以来,短短两天时间,已伤亡两千官兵,也就是说,一眨眼的工夫,两个团没了,平均一天要消耗一个团。

二十九军总共才九个团,如此打法,一个星期过后,宋哲元就只能做光杆军长了。

显然,继续死打硬拼是不行的,所谓“有招想去,没招死去”,脑筋不会急转弯,前面就只有死胡同。

日军能占有优势,是因为在喜峰口的后方建立了炮兵阵地。此地名曰白台子,它构成了对二十九军的一个重大威胁,必须除之方能后快。

既然白天的正面进攻受阻,为什么不把直线改成曲线,白天变成黑夜呢?

宋哲元断然定策:发动一次大夜袭,以彻底扭转战局。

带着宋哲元的手谕和方略,萧振瀛飞驰前线,主持了前敌紧急军事会议。

会上,仍然有人担心,前线刚刚经过激战,部队十分疲惫,突然发动大规模夜袭战恐力难胜任,但萧振瀛认为官兵仍保持着高昂士气,此时出击正当其时。

要说疲惫,鬼子也好不到哪儿去,弟兄们,打起精神,抄家伙吧。

为了再鼓鼓劲,萧振瀛还亮出了物质奖励这一招。

生擒日军一名,赏大洋一百块;砍死日军一名有据者(最好把脑袋给提回来,咱们是穷部队,吃不消冒功),赏大洋五十块。

大家夜袭砍人的时候,记得数一数死鬼子的脑袋,这回可是有奖金的哦。

夜袭总指挥:“打虎将”赵登禹。他的伤说轻并不轻,下地行走时仍疼得浑身哆嗦,可老赵端的是条汉子,咬咬牙,硬挺了过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此战性命攸关,吾必破贼!

3月11日,是二十九军进入喜峰口的第三天。

深夜十一点,长城内外飘起了雪花,到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好汉们出发了。

在向导的引领下,赵登禹率队从关内潜出,沿着一条隐秘小道向白台子摸去。

夜袭部队均为轻装,但有一样东西不能少,那就是口袋,不做其他用途,就为了装鬼子的脑袋,回去发奖金可就靠这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