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6/10页)

平江失陷后,杨森的总部和杨汉域的军部都到了湘南,但它们又不在一处。第134师编制撤销时,有一个团划归军部直属,所以军部也具有一定战斗力,一度在醴陵与日军进行激战。

不久,杨汉域与被阻隔于幕阜山区的第二十军主力取得联系,第二十军沿军部指定的路线南下,归还建制。

杨森所在的总部丢失了无线电台,无法与薛岳取得联系,同时在后期,两人的私人关系也出现了诸多微妙之处,所以薛岳便不再过问杨森的下落,而直接将第二十军划归同为粤系军人的欧震指挥。

“老帮主”杨森不知死活,统领换成了欧震,从杨汉域到普通士兵,都明白自己所处环境不佳,非拼命硬干不足以图生存,当王泽浚还在犹豫,不知选哪条路走好的时候,他们已经在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茶陵了。

杨汉域指挥经验丰富,他下令陈德邵团先行。陈德邵一面派尖兵搜索前进,一面致信当地专员,请其预先提供百艘木船供部队渡过茶陵河,过河后还要沿路准备菜饭,粮钱照付。

陈德邵团轻装行军,路上又有现成的交通工具和饭食供应,于是得以按时到达茶陵,并沿公路布防于城西的黄沙铺。第二天,杨汉域率第二十军主力陆续赶到。

即便这样,还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新20师一直是第二十军的短板,他们负责守备城北,布防未完,日军便在茶陵河北岸进行炮轰,致使其后卫部队未来得及破坏浮桥,日军步兵趁势过河。

为它生,为它死,不过就是想进入茶陵城,杨汉域懂得对手的心思,所以也没怎么上前为难,很快就将日军让进了城。

进了城,比在空旷地带好打多了。官兵们在街头巷尾穿梭来去,瞅准空子就从日军背后冒出来狠捞一把。

这是城里的游击战术,用不着死守任何固定位置和地点,杨汉域只需牢牢守住一个地方足矣,那就是城内的军火仓库。有了军火仓库,第二十军打起来极有底气,手榴弹和子弹一完,回头跑几步去拿一下就行了。

双方逐街逐巷展开争夺战,枪炮声和手榴弹的声音昼夜不绝于耳,入城的日军进去一批就消失一批。

日军还没意识到中了杨汉域的诱兵之计,见久攻茶陵不下,又派一部绕到黄沙铺,企图从西面包围茶陵城。

黄沙铺是高地,杨汉域巴不得这帮人去呢。陈德邵团早已奉命等候多时,当即集中迫击炮猛轰,同时施以迂回攻击战术。

连战两日,日军受创溃逃。

迎客时热情,送客时也应该一样隆重,这才是真正的待客之道。陈德邵随后猛追,趁日军渡河撤退之际,集中火力“下饺子”,被当场打死、淹死的日本兵达到两百多人。

城西得胜之时,城东又燃战火。杨汉域见陈德邵那边已腾出空当,便调他率两营驰援城东。

日军正在城东构筑工事,陈德邵所带的迫击炮再显神威,日军骤遭炮击,立时逃散。

陈德邵要与杨汉域的军部建立电话联系,可是电线不够,便悬赏通信兵去找电线。通信兵在城内一通乱找,意外地在一座仓库里发现了大批有刺铁丝和迫击炮弹。

陈德邵喜出望外,将铁丝和迫击炮弹全部搬到城东阵地。铁丝网一拦,炮弹又尽够用,日军再次反扑时,川军打得游刃有余。

陈德邵越战越勇,茶陵内外,俨然已没什么他摆不平的了。

欧震在茶陵河岸边设了一个警卫营,因挡不住日军的进攻,欧震就直接抽调陈德邵团前去救援。

陈德邵如法施行,把全团的迫击炮都移过去,仍然是炮击加迂回的一套,打得日军扭头就跑。

杨汉域在茶陵的各个区域推广“陈德邵经验”,所有防御阵地都构筑了铁丝网,后面放上迫击炮,加之连战连捷,士气高涨,日军一筹莫展,不得不弃城而去。

在增援衡阳的各军中,第二十军是极少数能够抢占城池还能守住的部队,这也使得日军始终没能够从外线对衡阳形成完全合围。

第四次长沙会战和衡阳之战,一般合称为长衡会战,但是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的还是衡阳之战。

守卫衡阳的方先觉第十军,属于能攻善守的一线兵团,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固守长沙的即为这支劲旅。相比长沙,衡阳的防守地形也更为有利,天然的障碍外壕,搭配预设的野战工事,有易守难攻之效。

第十军众志成城,打得十分顽强,一沟一壕,一堡一垒,皆反复争夺。很多士兵负伤或患病后,仍坚持作战,绝不肯轻易退出阵地,即便一时被迫退出,也会自动再冲杀上来。

中日两军的尸体盈街累巷,根本没人有时间去掩埋,事实上也掩埋不了,导致整个城市尸臭熏天,血凝满地。抗战胜利后,从衡阳地面收集到的将士头颅,即达万余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