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喋血行军路(第4/14页)

陈诚听后极为感动,两人的友善关系由此也可见一斑。

王陵基找到陈诚,得知他的来意,陈诚态度很明确:“当前要增加编制,事实上有困难。”

有困难,就是直接给打了回票,第三十集团军不可能升为甲种军。

没办法,军饷紧张,决定了编制也十分紧张,想升甲种军也可以,要么你得有云南滇军那样深不见底的背景,要么就得拥有第十军、第七十四军那样的战斗力。

王陵基苦着个脸,别提有多懊丧了:都说梦想可以照进现实,谁知还是现实粉碎了梦想。

陈诚本身是从战场上历练出来的,对带兵很有心得。

他给王陵基分析了一下第三十集团军的状况,说你为什么指挥时老是觉得不能得心应手呢,不全是缺乏装备,或兵力不足,主要问题还是兵多将少。

第三十集团军的兵有四万多,将只有二十几个,用二十个将指挥四万兵,等于一人要指挥两千人。用陈诚的话来说,“是有些不好”。

陈诚给王陵基支了一招,让他跟王缵绪学,不扩反缩,主动裁去一个军,编成三个师的军,多下来的师由总部直辖。

陈诚说,所谓甲种军,不就是三个师的军编制嘛,你首先在编制上就符合了甲种军的要求,这样战将也够用了。至于人员和装备,以后可以再慢慢补充。

王陵基回去后经过反复研究,认为陈诚的这个办法可行,于是便电请蒋介石批准,如法对第三十集团军进行了缩编。

不知道是不是借了陈诚的吉言,此后王陵基好运连连。他所在区域原来设有湘鄂赣边区,集团军改编后不久,那个总指挥便另调它职,空出来的职务由王陵基兼任,这样王陵基实际成了湘鄂赣边区的军政一把手。

军政一把抓自有它的好处。薛岳身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还要再兼湖南省政府主席,他对此作出的解释是,当年曾国藩能够平定太平天国,就由于以军事统帅而兼民政,可以收到军民合一,无往而不利的功效。

各人有各法。杨森以自己培训的学生涉入民政,不兼等于兼了,王陵基没找到这个窍门,而原来的边区总指挥又与他不和,这就比较麻烦。自从得以军政合一后,边区的专员、县长都纷纷来向他这个边区总指挥请示汇报,部队的粮饷补充,不过是开个口的事,相比以前,就要容易多了。

边区指挥部本身负有袭击日军后方的任务,因此还配有直属武装队,其武器比正规军还好,王陵基就利用职务之便,干脆将指挥部的所有人员和武器都并入了他的集团军。

现在再一看,虽然没有拿到甲种军的编制,但无论粮饷还是武器兵员,都增加不少。真是听君一席话,少转多少圈,王陵基乐得合不拢嘴,私下对幕僚们说:“路子走对了。”

王陵基此后把精力都放在了几个师上面。先前的四个师,番号前都有个“新”字,称“新某某师”,一听就是新编的三四流部队。王陵基很想把“新”字去掉,换成正规编制番号,既脸上有光,得到补充也更方便一些。

给蒋介石打了报告,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蒋复电,说正规编制番号都满了,没有多出来的,等有机会再行更换。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发来了一个第三十四师的番号,王陵基倒为难起来。

僧多粥少,手心手背都是肉,给哪个师好呢?

按战功,应该给新十五师,该师参加上高会战,受过表彰。按顺序,又应该给新十三师,哥几个,它排最前面,而且在麒麟峰战役中,这个师是主力,比其他三个师都打得好。

平时要捡一个得力的师出来都难,等到分鱼肉了,却发现四个师都还有些长处,番号给哪个师都会有话说。

四个师的师长眼巴巴地看着王陵基,王陵基便说,反正今后都要陆续更换,三四五六,取其中吧,就新十四师了。

新十四师换成第三十四师。王陵基望子成龙,没想到龙却成了虫,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失街亭”的部队,正是韩全朴所指挥的第三十四师。

王陵基先斩“马谡”,再对第三十四师进行调整,从上面的军长,到师团长,全部予以撤换。

集团军缩编后,第三十四师的兵员得以充实,师部的一班新人也颇有卧薪尝胆、重整河山的劲头。

师长、参谋长召集连长以上军官开会,出台制度,严禁吃空缺。全师自己种菜,自己养猪,自办剧团,自创工场,工场内分工齐全,有铁工、鞍工、缝纫、印刷各组,以此减少公费开支,改善官兵生活。

不吃空缺,兵员就可以接近定额,而生活改善,官兵士气上升,在作战训练方面就有了积极性。

王陵基从前最犯愁的是部队不济,没有第二十军那样的精兵强将,第三十四师率先补上了这个缺。由它担任第一线守备,王陵基也用不着像以前那样牵肠挂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