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出来遛遛(第6/9页)

杨森下达追击令,当部队追击时,不少老百姓闻讯也从所藏匿的山区里跑了出来,手持木棍和铁叉,跟着部队寻歼敌军,而且沿途还真抓了不少逃散迷路后改穿便服的日本兵。

在日机和通城留守部队的接应下,第33师团余部抛弃辎重,才得以逃回通城。第二十军尾追至通城,以后便担任通城以南的防务,与通城日军形成对峙,原有的通山防务则移交给了友军。

侧面危机既除,长沙正面亦传来捷报,日军未至长沙,即行撤退,关麟征等主力部队撵在后面猛追,沿途颇有斩获。

这就是第一次长沙会战。战后,杨森被提升为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仍兼集团军总司令。

对险境中转危为安,大难不死,杨森心存感恩,不仅感激救他的“杨家将”和子弟兵,更感激老百姓。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第二十军首次整体运用了一种伪装潜伏的方法,即当日军进攻时,部队化整为零,装扮成百姓隐蔽。等日军一通过,立刻化零为整,出其不意地从背后加以袭击。

这其实就是杨森在安庆从新四军那里“偷师”学到的游击战术。游击战术必须扎根民众、依靠民众,换句话说,只有平时保护民众,关键时候民众才会掩护你。

早在安庆沦陷时,杨森就曾尽全力护卫市民撤退,并最后一个告别安庆。经过第一次长沙会战,他的这种认识更加深刻,也由此形成了颇具杨森特色的亲民风格。

某次,杨森从长沙回平江,因为天气太热,一路人困马乏,他就让卫士架起行军床,临时在街边露宿。

天还没亮,一阵轰隆隆的推磨声音便把杨森吵醒了,他起床循声一看,发现一个中年妇女正在门前吃力地推着石磨。

杨森很好奇:“一大清早的,你在磨什么呀?”

妇女抬头见是个军人,便没好气地回了一句:“凉粉嘛,天一亮就要挑出去卖,现在不抓紧磨怎么行。”

杨森反正也不急着赶路,就坐在地上和她聊起了天,问她家还有什么人。

妇女抹掉额头上的汗水,一指身边:“喏,就是这个伢子(长沙一带方言,指未成年小孩),她爹给鬼子飞机炸死了。”

杨森一瞧,果然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使劲地帮她母亲推磨。

杨森立刻问道:“你这个小孩读书没有?你们的生活怎么过?”

妇女一脸苦笑地作答:“伢子倒是读书了,但是我一个人推不动这么大的磨子,只好叫他起大早来帮忙。要生活,怎么办呢,只好勉强对付着过就是了。”

杨森想了一想:“如果你把生意做大一些,钱赚多一点,就可以雇一个人来帮忙了。”

对方听后直摇头:“生意做大?我哪来那么多本钱呵。”

杨森告诉她:“我想借点本钱给你,就是不晓得你肯不肯要。”

只听嘎的一声,石磨停了,当母亲的睁大眼睛看着杨森,眼睛里充满了困惑,半晌才问道:“官长,你是在开玩笑?”

“我说的是真话。”怕人家以为自己是骗子,杨森索性表明了身份:“我不会跟你开玩笑,我是杨森!”

杨森的大名,平江没几个人不知道,妇女惊讶地嚷起来:“你是杨——总司令?!”

见杨森点了头,她这才确信不疑,搓捏着双手,满脸的恭维和感激,一时却不知说什么才好。

杨森很认真:“你算算看,扩大生意需要多少钱?”

“有——”,妇女不安地笑着,“有个一两百块钱也就尽够了。”

这种谈话让她显得有些过于紧张,在深深吸了口气后,又问:“杨总司令,你借钱给我,我

是不是要写张借据给你呢?”

杨森如数摸出腰包,听到这句话笑了起来:“老实说,我这两百块钱是准备送给你的,我根本就没有要你还钱的打算。不过,如果你一定要还钱,那就等你赚到钱后再说吧。”

母子千恩万谢,收下了钱。

隔了几个月后,杨森路过这里,特意再次造访,发现她家房子居然翻新,而且开了一家凉粉店。

显然再不用挑担卖凉粉了。杨森一时高兴,想再照顾一下她家生意,便把随从都带进店来吃凉粉。

上前招呼的店老板并不是原来那位,而是另一个模样相仿,年纪略小的女人。听到随从称呼杨森的职位,她猛地一惊,立刻跑来询问是不是“杨总司令”。

得到确切的答复后,女老板兴奋地叫起来:“啊,你是我姐姐的大恩人,你还记得借钱给我姐姐的事吗?”

据其介绍,原来她姐姐拿钱扩充了生意,赚了钱,已经带着孩子搬到别处去了,这个店就盘给了妹妹。临走时,姐姐特意关照妹妹,假如杨森再来,一定要好好招待,并且归还那两百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