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出来遛遛(第3/9页)

杨干才是杨森的侄孙,在杨家已经是第三代了。他毕业于杨森所创办的泸州讲武堂,泸州讲武堂的建校历史比四川讲武堂还早,是杨森自办的第一所军校。

那还是杨森刚刚从滇军投到川军刘湘部的时候,他自告奋勇,担任了四川联军的前锋,在龙泉山大败滇军,其善战之名显赫于当时,之后杨森便创办了泸州讲武堂。经过统一之战等一系列大战的考验,“泸讲”(泸州讲武堂)学员迅速崭露头角,在第二十军中,早期团长以上军官多为“泸讲”学员,比如副军长夏炯、副师长刘席涵等人均系“泸讲”出身,而四川讲武堂及其他军校的学员多数只能担任中下级军官。

论资历,杨干才确实弱了一点,但他年纪轻轻就能在强手如林的第二十军内当到师长,靠的并不是宗族背景。

在别人那里,通常是下级拍上级马屁。杨干才年轻、资历浅,他反过来,常常主动讨好部下,而且很有针对性,喜欢喝酒的他送酒,喜欢抽烟的他送烟,喜欢喝茶的他送茶,喜欢大碗吃肉的他送火腿、腊肉。

战区物质奇缺,有钱出高价都不一定能买到这些食品,杨干才也不是常有,那些收到东西的部下往往被感动到不知如何才好。

不过且慢,人杨干才能咽着自己的口水,把好东西拿出来孝敬你们,他可不是白给的。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打仗之前,你就得好好想一想,假使仗打得不好,还有什么脸再去见那位年轻上司呢。

杨干才对胜败之将的待遇分明。打了胜仗,或是几百元奖金,或是升官提干,或是再请吃喝,乃至于跑到连营去讲一次话,以示勉励。

对败仗,杨干才不骂不打不罚,非但如此,他还会亲自“夹道迎接”:双手叉腰,努着个嘴,双眼鼓起,什么都不说地瞪着你。

每当这个时候,那些吃了败仗的部下比受任何处罚都难受,恨不得杨干才立即抡圆了抽自己两大嘴巴子,心里还舒坦一些。

杨干才会吟诗作对,喜欢谈古论今,平时也自诩为一文化人,怎么能出手体罚呢,他让你干耗着,耗到下次打胜仗为止。

拿着杨森的令箭,杨干才策马当先,几乎与日军同时到达南林桥,一顿拳脚,打得敌人落荒而逃。

此后经过一个月的拉锯战,杨干才吃肉喝汤,把南林桥外围的日军全部扫荡干净,让对手见识了一下什么叫谁的地盘谁做主。

小股进袭无法奏效,附近咸宁据点的日军倾巢出动。

趁来敌立足未稳,杨干才发起凶猛冲锋,短兵相接处,使日军占有优势的火力无法完全发挥作用,双方展开了血肉相拼的肉搏战。

既为杨家孙,杨干才的武术功底不差,别看岁数不大,在四川却也有袍哥的背景。这种拳拳到肉、刀刀见血的功夫片,他是一定要亲自参加的,战场之上,马刀砍到手麻。

清场时一算账,第二十军折损两百余人,日军伤亡亦以百计。

日军从正面难以下嘴,便以坦克和骑兵打头,步兵随后,攻第134师之侧翼,杨干才扎定马步,沉着应战,又将其击退。

十二天内,杨干才连挫日军七阵,引起外界极大的关注。武汉失守以后,报章久无捷报,急需猛料,于是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湘北民心士气均为之一振。

倒是杨森自己不放心了。他读的不光是捷报,还有战报。上面记录,第134师伤亡不断增多,再考虑到杨干才出战后已厮杀二十多天,中间没有任何休息时间,恐其支持不住,于是三令五申,要杨干才暂时退却,以便休整补充。

杨干才遵命退出南林桥,但他只休息了一天,未等补充,又回师反攻,将南林桥外围据点全部拔除。

杨森自己就以悍勇成名,一般的勇将在他眼里都不算勇,看到这里,也不由惊叹:“杨干才真不愧为我家勇将。”

杨干才犹如青年杨森的翻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身上就像装了电池,而且是永不耗尽的那种。两天之后,杨干才约同集团军内的友军,兵分两路,对南林桥实施前后夹击。

日军对这个打不死、累不倒的凶神已经感到害怕了,出兵欲切断其后路,斩其尾。

杨干才制敌以先,早就分兵堵截,你想踩他的尾巴都踩不着。这位有袍哥背景的师长有很多鬼点子,他发现附近有座空荡荡的大房子,猜到日军必定会入住,便提前在房子里埋下了地雷,日军一支运输队胆够大的,不知深浅,还真进去了,结果……刘席涵五天攻下南林桥,还靠老天相助,大雾帮忙,杨干才什么都不靠,他靠勇猛加点子,也是五天,再次收复南林桥。

江湖上,从此多了一位高手。

杨干才一举成名天下知,在一众年轻将领中崭露头角,人人都知道杨森有一个特能打仗的侄孙,为“杨家之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