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口大捷到天京内讧(第5/7页)

“就要开始啦!”听了西玲的汇报,洪秀全毫无表情。

东王府丝毫没有警惕。自从击溃江南大营,东王府甚至有一种急躁的情绪。

“大喜的日子就要到来了。我觉得有点太晚了。”胡以晃道。现在,他的任务就是奉承杨秀清。叫人一奉承,杨秀清更加忘乎所以。只有心腹亲信在场时,杨秀清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反应极其单纯。

“是呀,太晚了。因为北方出了问题,又有江南大营。不过,来日方长嘛。”所谓“北方出了问题”,是指北伐失败。北伐军中的干部大多是杨秀清的人。自己一派的将士虽在北伐中遭到损失,但最近在天京得到了补充,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

就太平天国的军事势力来说,当时分三派。南王和西王已死,天王深居简出,不想过问政治和军事,所以拥有军队的只有东王、北王、翼王三人。东王亲自坐镇天京,把北王和翼王派到外地,希望在作战中削弱这两派的军事力量。但是,当时广东天地会相继造反,而小刀会已经灭亡,所以广东天地会的兵力都流进了江西石达开军。杨秀清把石达开军调到武昌,让石达开与韦昌辉交替,其原因之一就在这里。

杨秀清害怕很有威望的石达开。在夺取天王地位的问题上,杨秀清最注意石达开的动向,东王手下的优秀情报人员大多派到了武昌,监视石达开的言行。杨秀清瞧不起韦昌辉。韦昌辉常对杨秀清阿谀奉承,在太平天国内部的评价一向不佳。

韦昌辉带领三千士兵,分乘二百余只船,已抵达天京。东王没有接到任何报告,这行动隐秘而迅速。二百余只船,分散在南京城下各处靠了岸。在临战状态下的南京,有几十只船靠岸,并非什么稀罕事,南京常要补充粮食和弹药。北王的军队在深夜分散从各个城门进入南京。胡以晃已通知各城门守军:“有些小部队士兵换防回京,请放行。”

军队分散进城后悄悄集合。政变的领导人们集中在天王府附近一家民房里。燕王秦日纲是反杨秀清的急先锋,他主张立即袭击东王府。胡以晃早已及时拟订了突然袭击的计划。行动的时间越往后拖,被发觉的可能性当然越大。可是,韦昌辉把嘴撇成“八”字形,眯缝着眼睛说道:“要见到万岁(洪秀全)后才行动!”

“时间最为宝贵,不允许迟延!”胡以晃道。

“我从使者口中听到天王要诛杀东王的命令。使者带来了一些凭证,我才相信而回到天京。不过,为慎重起见,我希望会见天王得到确认。”韦昌辉坚持自己的意见。没有他的同意,是调不动军队的。

胡以晃耸了耸肩膀,叹了口气。

“行呀,我和您一块儿去。不过,要带一个天朝掌医去,韦将军装作是掌医的跟随,这样可以吗?”西玲道。戒备也许不太严,但必须要考虑到东王的谍报人员在监视着出入天王府的人。所谓天朝掌医,就是太平天国政府的外科医生。在数名掌医中,有一人跟西玲关系亲密。由于工作关系,打着“天朝掌医”的牌子,就可以自由出入天王府——西玲想出了这个办法。从韦昌辉来说,既是天王的命令,他可以豁出性命来消灭东王,但事后如果发现天王并不知情,他就成了随意杀害东王的叛徒。韦昌辉十分谨慎,当然要证实一下天王的意思。

洪秀全的眼神带有一点怯意。

“东王想把太平天国变为一己私物,而且他对天父耶和华、天兄基督并无敬意。只是表面上装作尊敬的样子。这些我完全清楚。若把我从天王位子上赶下去,天国就不只被杨秀清篡夺的问题,天国本身就不复存在了,太平天国会变成毫不相干的杨氏王朝。诛杀杨秀清和他的三个兄弟!其他人不要枉杀。”——这是天王洪秀全说的话。

“是,我明白了。”韦昌辉退了出来。天王的意思已得到证实。

“只杀东王和他的三个兄弟!这怎么成呢!这是战斗啊!”韦昌辉心想。

袭击东王府,东王府的军队肯定要应战,一旦发生战斗,只死几个人是办不到的。

“不要枉杀?”韦昌辉口中不觉冒出这句话。

“只杀东王和他的三个兄弟,当然是指可能的话。天王的意思是希望尽可能不要多杀人。”西玲道。

“这个我明白。”韦昌辉在黑暗中,露出冷笑。其实他心中早已决定要尽可能多杀人。东王府的将士统统都是敌人,让他们活着,就会起来为杨秀清报仇。多杀东王府里的人,是为了保证韦昌辉的生命安全。

西王下令:“这是你死我活的战斗!不必有任何顾虑,毫不留情!有些人过去是同一个部队的,并肩战斗过,绝不能感情用事!听明白了吗?要杀!杀!杀!斩尽杀绝!全体人员左臂上缠着白布作为标志,左臂上没有白布的统统杀!不分男女老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