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北宋老命的“海上之盟”

大宋内部的胡来倒还不打紧,一个百年大帝国,要垮一时还是垮不掉的。最要命的是,大宋的决策者在对外政策上出了一个大昏招,忘了“唇亡齿寒”的古训,只想趁火打劫,结果引来一场滔天大祸,险些亡了国。

这时候大宋北方的局面已经发生了巨变,勒索了大宋哥哥一百余年的大辽弟弟,忽然要撑不住了。在遥远的白山黑水之间,新崛起了一个女真族,其部落首领阿骨打(完颜旻)在宋政和五年建立了大金国,正式称帝。

女真部落原也是一直受大辽的欺负,如今愤怒爆发了,起而反抗。这一年,辽天祚帝率军亲征大金,结果被大金一顿猛揍,大败而归。恶人还须恶人磨,大辽现在也遇到天敌了!政和七年,金国开始进攻辽朝,打得大辽无还手之力,辽河以东领土尽归大金。

大辽的没落,是人都能看得出来,徽宗也看得心痒。敌方的倒霉,就是我方的幸运,这道理是不错的。不过,以往的一百年间,大宋与大辽基本是和平关系,构不成敌对国家。此时如何对待北方局势,就需要有一点儿高瞻远瞩的智慧。宋徽宗搞艺术有一套,搞外交完全是小市侩式的智力水平,他只看到大辽终于要蹦到头了,收复燕云的机会到了!

这时候的辽、金、宋三国关系正处在微妙时期,假如处理好了,大宋完全有可能当一回得利渔翁。可惜这荣耀不可能属于宋徽宗。徽宗起了攻辽的念头,有其来由。早在政和元年,他曾派童贯出使辽朝,探听大辽内部的虚实。童贯走到卢沟(今永定河),半夜三更忽然有一位辽国的读书人求见。此人名叫马植,燕京人,能言善辩,见到大辽气数已尽,便有心投靠大宋,特意来结识童贯。等到大金国建立后,马植立刻秘密投书大宋雄州知州,明白表达了想投靠宋的意思,他在信中说:“近来辽天祚帝排斥忠良,引用群小,女真侵凌,盗贼蜂起,百姓涂炭,宗社倾危。我虽愚昧无知,但预见辽国必亡。”

密信很快被送到京城,徽宗见此人可用,就指令将他秘密接入境,亲自召见。

马植善辩,这正好给了他一展口才的机会。他在御前上奏道:“辽国必亡无疑。本朝可遣使过海结好女真,与之相约,共图大辽。万一女真得志,先发制人,而本朝后发制于人,事将不济。”

他这一番“国际战略”的演说,本是书生气的浅陋之见,但恰好暗合了徽宗的心思。徽宗对马植的见解赞不绝口,赐了他国姓赵,改名良嗣,任命为秘书丞。于是辽国书生马植眨眼就成了赵家的后代了。谋取燕京之计,也正式被提上宋廷的议事日程。

对金的结盟行动,在四年后正式开始,也就是始于重和元年二月。大宋派了武义大夫、登州防御使马政等一行八十人,渡海出使金国。此行谈的是宋金协同夹攻辽国之事,第一次亮出了宋以攻辽换燕云的交换条件。

这个谈判行动一开始就遭到朝中有识之士的激烈反对。太宰郑居中态度尤为坚定,他说:“澶渊之盟至今百余年,兵不识刃,农不加役,虽汉唐的和亲之策,也不如我朝的安边之策。如今四方无虞,却要冒然毁约,恐招致天怒人怨。且用兵之道,胜负难料。若胜,国库必乏,人民必困;若败,遗害不知凡几。以太宗之神勇收复燕云,两战皆败,今日何可轻开战端?”

宋徽宗听了这个意见,一度犹豫,但是宰相王黼却诱导徽宗,可别错过了机会“兼弱攻昧”。也就是说,柿子为何不挑软的捏?枢密院执政邓洵武认为这简直是胡扯,上奏反驳说:“什么‘兼弱攻昧’,我看正应该扶弱抑强。如今国家兵势不振,财力匮乏,民力凋敝,这局面人人皆知,但无人敢言。我不明白,与强金为邻,难道好于与弱辽为邻?”

当时,四川广安有一平头百姓安尧臣,也上书力劝不可对辽用兵。甚至高丽国王也看得清楚,特地捎了话来:“辽为兄弟之国,存之可以安边;金为虎狼之国,不可交也!”

这些谏言都说得极为透彻,可是,打动不了脑袋进了水的宋徽宗。宋与金的谈判虽然一波三折,但是还是在一步步展开。

大金的确不是当年的辽国,其所谋深远,志向颇大,对大宋极为鄙视。只是怕此刻惹翻了宋,宋掉头助辽,凭空多了一个敌人,所以对宋的态度还比较温和。

双方极尽能事地讨价还价。弱国无外交,大宋在这个时候仍然只能是忍气吞声。最后终于在宣和二年达成协议,宋、金两国合作攻辽,金的战略目标是辽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宋负责拿下燕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一旦辽灭,宋将原先每年孝敬给辽的“岁币”转送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