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储位之争(第8/16页)
李佑在李世民登基初期被封为楚王;贞观二年又被封为燕王,任都督幽、易等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贞观十年又改封齐王,拜为都督齐、青、莱、密等五州诸军事、齐州刺史;贞观十二年,李佑因病滞留长安,直到贞观十五年才前往齐州封地。
李佑的谋反念头,是从贞观十二年,也就是他在长安养病时滋生的,那时候,他的舅舅阴弘智有了更多和他接触的机会,先是说服他,让他招募壮士自卫。
“诸王一个个都虎视眈眈的,你不武装自己,迟早会被他们杀了的!”阴弘智说。
李佑一想,可不是吗?在长安的这一段时期,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那不动声色的较量。
只是,这种较量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争储君位,不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之间的事吗?他一个庶出皇子,又不受父皇特别的宠爱,有什么资格去争去抢?
李佑这么一想,情绪低落起来。谁不渴望得到储君位?他也渴望,只是离他太远,他够不着而已。李佑情绪的变化,全被阴弘智看在了眼里,他趁机说:“别以为储君之争就和你没有关系了,你们同是皇子,他们能争,为何你不能争?机会可是自己创造的。”
舅舅阴弘智的这话一出,让李佑猛地一激灵,看着舅舅。
“佑儿啊!让你争那储君位,也是为你着想,我们阴家和李家的恩怨,想必你也听说了吧!如今是你父皇在位,你不管怎么都是他的儿子,可如果太子,或者魏王,甚至那晋王继位了呢?他们又会怎么对你呢?你既是庶出,又……唉!”
阴弘智说完这句话,停了一下,见李佑虽然沉下了脸,但并没有动怒,继续说:“何况他们还有个阴险狡猾的舅舅(长孙无忌)。”
李佑轻轻叹了口气,舅舅说得没错,即便太子或魏王继位后能将他以兄弟相待,那长孙无忌也不会。长孙无忌素来对他没好脸色。
“哼!他们不仁,别怪我无义!”李佑突然说。
阴弘智心里一喜,自知说这番话的效果达到了,便又说:“你也别急,别冲动,咱们先看看!从长计议!从长计议!”
至于从长计议什么,何时可以计议,李佑没有问,阴弘智也没有说,但他们却都心知肚明,在找机会。
之后,李佑开始在长安悄悄招募死士,当然,为了不被人发现,他用大量金钱布帛做资金,将招募死士的任务交给了舅舅阴弘智的妻哥燕弘信。
之后,回到封地齐州的李佑,开始四处结交各种能人,以便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唐太宗是何其聪明的一个人,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各位儿子的状况。看到李佑时常游猎,并不时和一些来路不明的人交往,便也有了警惕。当然,他不会直接针对儿子说什么,而是以李佑身边的长史薛大鼎没有做到“管教”李佑的责任为由,将其免职,并把吴王李恪的长史权万纪调去李佑身边。目的很简单,既有教训,也有监视李佑之意。
权万纪为人正直,以严格著称,自任李佑长史后,便对李佑严格管束,李佑做事稍有不妥,他便劝谏,甚至时常斥责被李佑宠信的昝君谟和梁猛彪。
昝君谟和梁猛彪之所以能得到李佑的宠信,均是他二人善骑射,而李佑呢,又最喜游猎。看到自己宠信的二人被“监视和管束”自己的权万纪斥责,甚至赶走,很是气愤。便想方设法和权万纪对着干,凡是权万纪不让做的,他偏偏要去做;凡是权万纪不喜欢的,他偏偏喜欢……
李佑一旦这么做,权万纪就上奏给唐太宗,唐太宗一听说呢,便去责备李佑。
李佑越发地反感权万纪。权万纪看出李佑是在故意和自己作对,也怕李佑的一些过分言行最终会连累到自己,便向李佑妥协,劝他说:“大王是陛下的爱子,陛下训诫大王,是为了大王好,大王以后只要能约束自己,我定将去为大王谢罪!”
李佑一听,是呀,自己和权万纪斗,实际就是在和父皇斗,依自己如今的力量,怎么可能斗得过父皇?
之后,李佑确实有所收敛,而权万纪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向唐太宗谢罪,说以前,李佑之所以会犯错,均是自己的责任。唐太宗见李佑变好了很多,又听权万纪将责任全都揽在自己身上,很是感动,为了鼓励权万纪继续严厉管教李佑,当即赏赐了权万纪。当然,也没忘记又将儿子李佑敲打一番。
这再次惹怒了李佑,认定权万纪所谓的代自己谢罪,实际上是为了出卖自己得到赏赐,于是便经常对亲信昝君谟和梁猛彪说:“长史出卖本王,本王一定会杀了他的!”
李佑当时说的是气话,但却听在了昝君谟和梁猛彪的心里。权万纪可曾驱逐过他们,如今齐王说要杀了权万纪,正中他们的下怀,于是便说:“这个人就是陛下安插在大王身边的奸细,大王必须除之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