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人治(第6/23页)

不管哪个朝代,都不会排斥清官,都需要清官。张玄素名声在外,因而不管是哪个朝代,他都会得到重用。于是,他被当时的唐高祖李渊任命为景州录事参军。

这样的一个清官被唐太宗提名,长孙无忌既意外又在预料之中。当然,意外是因为唐太宗怎么会在此时向他说起此人?刚刚经历了两仪殿的争功,不是应该说说李神通和尉迟恭吗?

按长孙无忌的猜测,唐太宗应该在他面前再次痛斥李神通和尉迟恭,然后再说他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他们不该在那样的场合,做那样的事,说那样的话。当然,说的时候,一定会表现出“恨铁不成钢”来。而他长孙无忌呢,则可以趁机安慰安慰唐太宗,然后再去找李神通和尉迟恭“谈谈心”。

有谁比他长孙无忌更合适做君臣之间的桥梁,君臣之间的润滑剂呢?然而,唐太宗却没有和他说这件事,甚至提都没有提那件事,这就太反常了,也太出乎他意料了。不过,虽然有一瞬间的愣神,但长孙无忌还是说:“这个张玄素,在百姓中的名声还是很好的!”

其实唐太宗问起张玄素这人,一点儿都不意外。刚刚坐上皇位的他,最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一个在老百姓那里有着这么好口碑的地方官,怎么可能被唐太宗忽略?

“这个张玄素呢,是个清官,不过到底有没有治国之才就很难说了!”长孙无忌补充了这样一句,最后又加了一句,“这种人,通常都很迂腐。”

唐太宗显然很认同长孙无忌的观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长孙无忌借机想把话题引向刚刚在酒宴上发生的事。

“淮安王和尉迟将军……”

“有没有治国之才,问问就知道了!”

唐太宗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猛地打断了长孙无忌刚刚引向的话题。长孙无忌知道,唐太宗是不想再提此事,他有些失望,在心里叹了口气。心想,看来,那个和自己亲密无间的发小,被他一直称之为“二郎”,且叫自己“无忌兄”的人,不在了。

长孙无忌顿感失落。

唐太宗不知在想张玄素还是别的什么,又陷入了沉思中,长孙无忌尴尬地站在那里。

这种场面是他们以前从未发生过的,长孙无忌很不适应。他几次将嘴半张,最终又闭了嘴。

“今天都累了,早点回府休息吧!朕也要休息了!”

唐太宗用这句话结束了他们短暂的对话,也结束了他们之间的尴尬。

两个人都清楚,从那刻起,他们之间已经有了距离和隔膜,不再亲密无间了。从那刻起,他长孙无忌除了是唐太宗皇后的哥哥外,主要是唐太宗的臣子。他和李神通、尉迟恭一样,不能“放肆”,要好自为之。

“臣……告退!”

长孙无忌慢慢说完,慢慢退了出去。

聪明的长孙无忌回去后便明白了,唐太宗最后把他特意留下的一系列言行,均在刻意和他保持距离,也在提醒他要保持距离。

长孙无忌悻悻然离开的背影,让唐太宗也怅然若失。可这一步,他必须走。他确实是故意不和长孙无忌谈酒宴上发生的事,他觉得,如今他们之间,首先应该是君臣关系,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无话不说了。同时,他们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走得太近,会让长孙无忌没有了忌惮之心,变得张狂而放肆,对朝政不利。

“君要有君样,臣要有臣样!”唐太宗喃喃了一句,“你,也不例外!”

其实,唐太宗在两仪殿对李神通和尉迟恭说的话,何尝不是在对长孙无忌说呢?长孙无忌既是皇亲,又是功臣,还是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发小,如若放肆起来,岂不比那李神通和尉迟恭更过分?

这是唐太宗所担心的,也是不能容忍的。

第八十九节 问政张玄素

(4)

秋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全都罩在了雨雾中。虽然雨似竹帘,可依然挡不住行色匆匆、低头猫腰轻跑而行的路人。

一辆马车在雨雾中疾行,赶马车的是位年轻人,他不时地用衣袖擦拭着脸上的雨水。

“这鬼天气!”年轻人嘟囔了一声,轻拉一下马缰绳,疾驰的马慢了下来。年轻人转头看了看身后说,“老爷,休息一下,吃点儿饭吧!”

马车上的帘子动了一下,伸出一张皱如核桃般的苍老的脸。

“阿旺啊!不能停啊!要赶快赶到京城才是!吃饭耽误功夫。”

老人说着话,一脸凄苦样,那个叫阿旺的年轻人回头瞟了老人一眼,嘟哝起来:“老爷!小人知道老爷是急着去见皇上,可再急也要吃饭呀,这都一天没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