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人治(第5/23页)
空气继续凝滞,令所有人窒息,好在很快又被唐太宗接下来的话搅活了。
“朕总算明白了汉初大将韩信和彭越等人为何会被杀,为何会家破人亡了。这并非是汉高祖的错。朕一直以为,国家大事,非赏则罚。非分之恩,不可多想。”唐太宗先将眼光停在尉迟恭脸上,随即又看了看李神通,最后还扫了一遍其他人。
所有人的都低着头,但他们似乎全都感受到了唐太宗眼神里“射”来的光。
“尉迟将军,你要自珍自爱,别落得将来后悔啊!”唐太宗放低声音,身子朝前微微一倾,对尉迟恭说。说完,他又朝不远处的程咬金等爱将看了一眼。
他早想对尉迟恭和程咬金说这样的话了,只是以前没找到机会。
“末将知罪!”尉迟恭大声说。
尉迟恭是个聪明人,在他跪下时,已经醍醐灌顶了,像是被人用一闷棍敲醒了。他知道,如今自己所有的荣耀和荣华富贵,皆是眼前这个人给的。既然能给他,也就能重新拿回去。到了那时候,可就不是回家打铁的事了,而是能不能保命的事。
“起来吧!”唐太宗在说完这句话后,又扫视了一遍众臣说,“希望大家都能好自为之!”
……
今非昔比,两仪殿里,唐太宗借“争功”之事,对叔父李神通和爱将尉迟恭的训斥在给自己树威的同时,也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君要有君样,臣也要有臣样,不可越界。这就是唐太宗之所以发威的原因和目的。
(3)
一切和原来一样,一切似乎又都不一样了。
两仪殿里的宴席重新开始,原来的杯盏全都撤了,重新换上了新的,原来的饭菜也凉了,重新换成了热气腾腾的。然而,原来的热闹却再也回不来了。即便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似乎好一些了,可是还是缺少了“放肆”的狂笑,多了份节制和拘谨。
酒宴过后,众人全都散去了。唐太宗唯独留下了长孙无忌。原本他是准备留下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只是两仪殿“争功”一幕,让他打消了留下他们的念头。虽然留下他们,只是为了向他们打听一个人,可为了不再刺激因对房、杜二人“偏爱”而不满的爱臣、爱将们,他唯独留下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也许是两仪殿宴席中,在场的所有人里,对唐太宗的反应最不吃惊的一个。自小两个人就一起长大,对唐太宗的一些脾气性格,长孙无忌还是很了解的。不过,对于宴席后留下自己是为了什么,他却猜错了,他以为唐太宗要和他说说刚才发生的事,不料唐太宗却问他:“张玄素这个人怎么样?”
这略显突兀的问话,让长孙无忌一怔,不过很快,他的脑海里便浮现出了这个人的一些事。
这个人他不陌生。
张玄素在隋唐两朝有些名气,而之所以有名则是因为他的清廉。隋末时,时任景城县户曹的他,被攻进景城的窦建德俘虏。不过,就在窦建德准备对他实施行刑时,刑场周围却突然涌出了上千名百姓,他们跪地向窦建德求情,请求窦建德放过张玄素。
而对于为什么要放了张玄素,百姓们说,因为他是清官,是个大清官。
“这样的大清官,如果大王还要杀掉,一定会失去民心的,对大王夺得江山也不利啊!”那是在场求情人群中一个秀才说的。
窦建德也是惜才之人,见张玄素这么受百姓爱戴,很是感动。不仅没有杀他,反而要任命他为治书侍卿史。不过,张玄素当时并不领情,断然拒绝,说他就是死也不会投降于他的,还说自己只为朝廷效力。
窦建德一听这话,不仅没有动怒,反而更看重他了。
“本王就喜欢你的忠诚!”窦建德笑着说,“不过,终有一天,你会为本王效力的!”
窦建德的言外之意就是,你说你只效命于朝廷,那么,当本王将当今的朝廷灭了呢?隋朝亡相已露,用不了多久,本王将改朝换代,到了那时候,你效命的朝廷,也该是本王创建的朝廷了。
就这样,窦建德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张玄素,让他拥有最好的衣食住行,只是不肯放他离开。
一切似乎都如窦建德所言。当张玄素得知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后,虽然悲伤不已,但见窦建德如此器重自己,也见窦建德还算是个仁厚之王,便同意了为窦建德效力,做了窦建德的黄门侍郎,一如之前对隋朝的忠诚。
然而,好景不长,窦建德在虎牢关败给了李世民,窦建德的夏灭亡了,张玄素依然忠于朝廷,当然是忠于李唐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