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战淮南(一)(第3/3页)

作为整体在急行军之后,所谓强弩之末的短板,也被很好的弥补了起来,有所准备的弹幕和火力,足够让任何遭遇的对手大吃一惊。

因此在相对充足的物资补给和维持下,作战范围和持久性,也比大多数同样编制的传统老式军队,更大也加出色的多。

相比之下那些冷兵器为主的传统军队,在长距离行进或是突击行军之后,就只能个人意志、士气,将领的个人魅力和指挥、号召力,熟悉的战场环境、风向气候等天气天气因素,在内的各种弹性随机条件来,进行有限的加成和补充。

因此又反衬出我这只部队的综合适应性,除了攻坚有些乏力之外,几乎各种环境和条件下,都能保持相应的战斗力。

而就算是攻坚乏力这个问题,也是针对那些有相对高大城墙保护的城池而言,普通的村镇堡寨也根本挡不住我们的火力集射,再不行也可以用辅助军那些步兵,强行堆过去。

而且这个不足,也不是不可以解决的,大可以通过相应掷弹兵和炮队的配属,来进行加强和补足,只是出于某种缘故,在这个方面的诉求,我们被人给卡住了而已。

当然,南朝大量军队中,也不是权势那些顽固不化,不知变通的保守之辈,这只新军的表现随着战绩增加,也不免被某些人看在眼中。

比如有别军的将领,开始尝试着将分散军中的铳手集中起来使用,并在守垒和野战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也多少抬高了那些原本老弱充任的铳手,在军中的待遇和地位。

不过想要效法我的做法和军制,这可不仅仅是相应战术和理论建设的系统性工程,还涉及到相应配套的初步功业营造体系,可不是那么好山寨过去的。

光是一个统一口径和量化装药的,就足够令他们费时费心的折腾上很长一段时间。至少我作为新军的武器弹药,是在少批量自产的情况下,逐披换装成型的。

而他们需要和后方那些积重难还的后勤官僚,和军器、将作两大军功产业体系下的既得利益阶层们,去斗争扯皮,才可能有所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