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史记》失载了的历史

1. 又是司马迁的错?

《史记》采用了不可信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经过别有用心者的改造,套在了秦始皇的头上,这就是本书的第一案,生父之谜的谜底。这个谜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由于史书的误载而引发的编造。

那么,本书的第二案、第三案、第四案——秦始皇的弟弟为什么反叛?嫪毐之乱的真相是什么?昌平君又是什么人?秦始皇后宫的情况为什么没有记载?这些问题的谜底又在哪里呢?

我们已经解明,秦始皇的弟弟成蟜是韩夫人的儿子,他得到夏太后的宠爱,在他的一举一动后面,处处都是韩系外戚势力的影子。秦始皇的假父嫪毐是帝太后的面首和宠臣,他的起伏成败,不过是赵系外戚势力兴衰的缩影。秦始皇的表叔昌平君熊启,是华阳太后的亲族和亲信,是代表楚系外戚执政的头面人物。至于秦始皇的子女们,他们都分属不同的外戚势力,扶苏应当是楚系的公子,胡亥可能是赵系的公子……如此综合下来,一个共同的历史背景,就在本书第二、三、四案身后浮现出来,这就是秦国王室中不同的外戚集团势力的存在。

历史侦探以为,根据我们破解疑案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这个共同的历史背景,应当就是第二、三、四案共同的谜底。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三件疑案,是由于史书对于秦国王室中存在不同的外戚集团这件重大的史事失载,留下了巨大的历史空白,造成了历代的不解和误解。如果我们要追究责任的话,司马迁仍然是脱不了干系的,因为他没有为《史记》撰写《秦外戚列传》,问题就出在这里。

看来,又是司马迁的错?

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说:“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这句话是说,远古以来开创基业和继承祖业的帝王,并非仅仅依靠自己内在的德行,还得依靠外戚的帮助。司马迁所说的外戚,就是帝王的母族和妻族,他们是世袭王权体制下极为重要的政治势力,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非同寻常的作用。对于这一点,司马迁是有相当充分的认识的,所以,他在写《史记》的时候,特意编撰了《外戚世家》。

《史记》是通史,《外戚世家》本来应当从王权世袭的起头开始,从夏商周秦一直追溯下来;但是,翻开《外戚世家》,司马迁的具体叙事,是从西汉初年开始的,从刘邦的夫人吕后家族一直到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一族。对于西汉以前历代的外戚,司马迁都一笔带过,省略不记。司马迁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他是想隐瞒历史,还是另有原因?历史侦探以为,对于这个问题,还得召唤司马迁出庭作证,请他为自己著作的漏洞作具体的说明。

对于这个问题,司马迁在《外戚世家》中有一句感慨深沉的话,他说:“秦以前尚略矣,其详靡得而记焉。”这是说,秦以前的历代外戚,由于史料缺乏,已经无法作详细而系统的记叙了。这句话虽然简短,却是直接的证词。看来,司马迁没有隐瞒历史的嫌疑,他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想写秦以前的外戚列传而没有材料,只能暂付阙如,望洋兴叹了。

事情追查到这里,历史法庭可以作出一个比较公正的结论了:一、本书第二、三、四案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史书的失载而引发的诸多盲点;二、这个引发诸多盲点的失载,起因于《史记》缺了《秦外戚列传》;三、《史记》之所以缺了《秦外戚列传》,是因为司马迁没有足够的材料;四、在失载的问题上,司马迁是没有道德和刑事责任的。

历史法庭在作出了上述结论以后,也借此机会表达一点审理之外的看法和希望。首先,历史法庭以为,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工作是有欠缺的,对于因为这种欠缺而引发出来的种种不解和误解,对于因此造成的当事人的名誉损失,我们深表遗憾。其次,作为一种希望,历史法庭建议历史侦探在已有的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努力,考虑能否为《史记》补写一篇《秦外戚列传》,以求为疑案的破解,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对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和名誉,作一个完整的恢复。

2. 《穰侯列传》的启示

历史法庭的希望,对于历史侦探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破案的思路,重在调查和分析;补写的思路,在于综合和叙述。新的综合和叙述,从哪里入手呢?

历史侦探是司马迁的粉丝,《史记》是伴随他一生的读物。他再一次从书架上取出《史记》,尝试为新的挑战寻找灵感和突破口。他翻开《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穰侯魏冄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芈氏……”《穰侯列传》,历史侦探已经多次读过,这句开场白,已经熟读成诵。他一字一句抄写这句话,似乎有了新的体察。穰侯魏冄这个人,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他的祖先是楚国人,姓为芈氏。历史侦探由此联想开去:魏冄姓魏,魏是魏国王族的姓。秦昭王嬴则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国的王族嬴姓赵氏。宣太后是秦昭王的母亲,出身于楚国的王族,楚国的王族熊姓芈氏。……这一句短短的开场白,已经将秦国与楚国和魏国王室间的婚姻关系包含进去了。历史侦探猛然感悟到,补写《秦外戚列传》的突破口或许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