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弟弟为什么叛变投敌?(第4/9页)

嬴政幸福的少年时代,是以父亲庄襄王在世为前提的。庄襄王在位只有三年,公元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做了秦王。秦国的政局,由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嬴政也结束了他幸福的少年时代,进入了风云不定、暗流涌动的幼王时代。在诸位太后的庇护下,他与弟弟成蟜之间的暗斗和明争,也一步一步趋于明显和激烈。

5. 嬴政委政于谁?

嬴政即位的时候,只有十三岁,尚未成年,不能亲政,只能委政于太后和大臣,从十三岁到二十二岁,整整十年。那么,在这十年之间,被委以大政,真正掌管秦国政权的是谁呢?

历代学者认为,嬴政年幼期间,被委政的太后是母亲帝太后,被委政的大臣是相国吕不韦,他们二人是这十年间真正掌管秦国政权的主要人物。然而,这个说法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是一个必须予以澄清的历史错误。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种见解,忽视了两个重大历史事实。第一:嬴政即位之时,太后一共有三位,除了嬴政的生母帝太后赵姬之外,还有两位太后,一位是嬴政的养祖母华阳太后,另一位是嬴政的亲祖母夏太后。

三位太后,不管是从名分辈分来看,还是从根基权势来看,华阳太后都有绝对的优势,是第一位的。华阳太后之后是夏太后,最后才是帝太后。这个顺序,我们不仅有文献的依据,也得到了新近出土的秦汉法律的支持。根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秦汉时代,对于男子死后的继承者权益的顺序有明确的规定:第一位是儿子,第二位是父母,第三位是妻子,第四位是女儿。依据这种原则,子异死后,第一位的继承者是儿子嬴政,第二位是两位在世的母亲,也就是华阳太后和夏太后,第三位才是子异的妻子帝太后。

所以,嬴政年幼,委政于太后,应当是委政于三位太后,三位太后当中,真正主事的人,是华阳太后。华阳太后是嬴政的祖父孝文王的正妻,是嬴政的父亲子异名分上的母亲,她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在她周围有一大批亲族亲信,比如在收养子异为养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华阳大姐和弟弟阳泉君等人,这个时候都聚集在华阳太后身边。多年以来,以华阳太后为首的亲族亲信,形成了一个控制秦国政权的楚系外戚集团,势力强大,如日中天。可以肯定地说,在嬴政亲政前的十年间,真正掌管着秦国政权的人,是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第一个重大历史事实。

第二个重大历史事实是:嬴政即位之初的大臣,除了相国吕不韦外,秦昭王以来的一大批老臣都健在,比如将军蒙骜、王龁等人,他们一直受到尊宠重用,统领军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吕不韦共同执掌国政的,还有两位非常重要的大臣,一位是昌平君,一位是昌文君。他们都是活跃在秦国政坛的楚国公子,同属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

所以说,嬴政年幼,委政于大臣,决非仅仅指吕不韦一人,而是指秦昭王以来的一批老臣,其中,在政权中枢主持国政的主要有三位: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三人当中,昌平君和昌文君都是华阳太后的亲属亲信,至于吕不韦,他是促成华阳太后收养子异的牵线人,得到华阳太后和子异双方的信任,一半可算是华阳太后的人。庄襄王子异过世以后,他继续得到华阳太后的信任,也得到帝太后的信任,得以继续执掌国政。

6. 夏太后之死引起的震动

由此可见,嬴政十三岁即位的时候,成蟜只有十岁,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受三位太后之间关系的左右。史书中有关成蟜的记载非常之少,只有两件事情,一件是前面我们已经讲到的叛秦降赵,还有一件是出使韩国。

根据《战国策·秦策》《新序·善谋》《史记·春申君列传》等文献的记载,秦王政五年,成蟜出使韩国,不费一兵一卒,使秦国得到韩国献出的“百里之地”。这件事情作为战国故事流传下来,仅仅在外国使者与秦王的谈话中偶然提到,对于事情的详细,没有作具体的交代,难免又成为一桩历史之谜。

我在整理这件事情的时候,注意到一个年龄问题。这件事情发生在秦王政五年,当时,嬴政十八岁,还没有亲政,成蟜呢,最多只有十五岁(本书人物的年龄,一律按照古代成例用虚岁),年纪轻轻的他,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取得韩国的大片土地,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历史上很多不可思议的纪事,往往有隐秘的背景。对于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顺着成蟜—韩夫人—夏太后—韩系外戚的脉络,我们可以作一种合理的推测。年轻的王子成蟜,无功无爵禄,母亲韩夫人忧心,祖母夏太后也觉得不妥。根据秦国的法律,身为王子的成蟜如果没有功劳,是不能得到爵位官职的。成蟜出头发达的事情,不仅牵动着母亲韩夫人的心,也成了祖母夏太后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