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第6/7页)
槁木死灰,终于被一裹炒栗打动了。这时他才明确地想起李师师。大观元年,他在镇安寺第一次见到水芙蓉般的师师,以及最后一次在斋宫端诚殿上见到的血溅阶墀的师师。那两个完全不同的师师,却以同样明确、深刻的形象占领了他的心。
以后几天中他再也排遣不开这些兜翻上来的回忆。
4
包括太上皇这批俘囚在内的大部分东路军,开到卢沟河以南就留驻不前。原因是当前局势发生了变化。金人占领的两河地区内,残存的宋朝正规军仍据有一些孤城进行顽抗,各地义军大炽。粘罕、斡离不二人分别以银术可、窝里嗢为佐留驻太原、真定两处,调兵遣将,实行扫荡。军队奉命暂不开入燕京。本来燕京会师,大廷分赃,论功封爵之举,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两个主角不到,此举只好推迟了。
卢沟河就在燕京城外不远,每晨雾气初消、阳光灿烂时,太上皇等都能隐约看到燕京的城堞楼橹,却不准他们进入城去。这两天停留下来,待遇略有改善。每人发一套干净衣服,准予修剪须发,澡身沐浴。每天伙食中也出现了久别重逢的酒肉。俘囚们也不管它是否属于长生酒、断命饭的性质,发到就吃,馋相毕露,有时为争一块肉竟打起架来。惹得在一旁观看的女真监防者说风凉话,道:“这群饿鬼,为了一顿酒饭,竟忘记骨肉之情,死了必入阿鼻地狱,断断不能超度升天!”
几日来,被悬想、担忧、回忆、枨触扰乱了心曲的太上皇,似乎犯上怔忡之症,他成天痴痴呆呆,茶饭无心,忙忙碌碌,又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干净衣服送来,他自己不知替换,郑皇后给他穿上,他就穿,郑皇后不给他穿,他还是穿那些脏衣服,似乎对它们已发生感情;美酒好食送来,他也不吃,让郑皇后一个人享受,郑皇后乐得吃个双份儿。郑皇后乐天知命的性格,真是值得称颂的,她不但能够随遇而安,还能从中找出乐趣。她在两个月苦难历程中消失去的一切,在那停驻的旬日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补充和恢复,看来似乎比她离开东京前更加发福了。
自从官家失去李师师、赵元奴以后,郑皇后似乎也失去了她的
奋斗目标,她的一生无非是为官家的外遇而奋斗,怪不得她近来心宽
体胖。不过要说她一点心事都没有了,那倒未必。官家这几天心里想的什么,她都知道。她在酒醉饭饱之余,不免在言谈中讥刺他道:“官家事已至此,死的死了,走的也已走得不知去向,还去想她们作甚。过几天进城就要大忙了,不如老老实实吃好睡好,见了人说话也有精神。”
对郑皇后无裨实际的慰劝和刺耳的讥刺,他早已养成充耳不闻的习惯。他还是我行我素,穷二日之力,把一直翻腾着的心事,凝结成为文学的语言,凝成一首
词。如果他手头有纸有笔,有丹青粉墨,那可能要凝结成另外一种造型的语言,用残山剩水来抒发他的亡国哀思。可是他又怕在画面上露出痕迹,会惹来灾祸,不如凝成一首词,写在心头吟在心头,还比较安全些。
那是一首《燕山亭》词。所以要调寄《燕山亭》,因为燕山是本地风光,而十里长亭、五里短亭,到处可以看见,正好勾引起他的伤感,他以杏花作兴,抒写亡国之情。仲夏已过,风雨无端,目前正是杏花凋零的季节。杏花代表什么,他自己心里明白,眼前并没有杏花,他只是写出自己追念中盛开和凋零的杏花。题目作为《北行见杏花》,那是欺人之谈,诗人抒怀,并非法官定谳,一定要有事实的根据,才能下笔。有人一定要考证当时当地有没有杏花,那真是多此一举了。
他写道:
雪白雪白的丝绢,
剪叠成妩媚玉洁冰清;
一抹微晕缓泛,
胭脂怎比得它均匀。
新巧的发样流溢着艳光,
靓丽的服饰融散着幽韵。
那画不尽的美丽呵
——羞杀了九天仙姝、蕊珠宫人!
好花儿怎得久长呵,
更何况几番无情的风吹雨淋?
在凄凉的院落里,
曾度过多少个凄凉的黄昏?
春暮草长,云滞月晕,
忍数着片片瓣儿默默地凋零。
燕子双双,还如那年般掠水弄影,
空诉尽絮语种种,
怎解得我满怀的离愁别恨!
地远天遥,山叠水重,
云海茫茫,疏星荧荧,
故宫在哪里?何处觅倩影?
旧日的风光,往年的生涯,
怎能不思量?无计遣愁闷!
除了在梦中
——向哪里重温如水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