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第13/21页)
由于战的需要,他亲自召对吴革,派他去陕西勾兵,并明令他与诸帅臣商议城守之事,有权参加东京的防务。张叔夜援兵开至城下时,他派吴革出城接应,并亲自在南薰门上接见张叔夜,传谕嘉奖,擢升张叔夜为延康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得以顾问全部军事。他一再驾幸各道城门,抚慰军民,并出宫中所制的衣袄项围,务令军士温暖。他同意招募郭京的六甲兵,并与何、孙傅一样,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这支军队。
战中有和,和中有战,或者称为寓战于和,寓和于战,比完全的和还要坏,完全的和是一种急性的自杀,万一死不掉,人们必须走相反的路来挽救生命。半战半和是一种慢性的自杀,最后必至于死亡。连改弦更张的机会都没有。这是历史的惨痛教训之一。
渊圣皇帝要经过三次巡城,亲自碰到不少显而易见的困难,这才了解到情况的严重性,但是,直到东京城沦陷时,还没有放弃半战半和的方针政策。甚至到了被金人控制、监视以至完全成为俘虏的时候,他的求和的幻想一直没有改变。
不但渊圣一人,北宋灭亡以后,从南宋小朝廷创建开始,遇到金、元侵犯,除了万不得已抵抗一下外,基本上都坚持议和的政策,直到亡国为止。明知道这是无底的深渊,他们却一个接着一个地跳下去,至死不悔,这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而不能简单从统治者个人的软弱性上去寻找原因了。
渊圣第一次巡城是在金军已经渡河、尚未抵达京郊的十月下旬。那时守河的折彦质、燕瑛、李回等均已陆续逃回,风声已经很紧,渊圣临时决定,带了文武大臣去视阅各城门上的炮位。
渊圣跑了三个城头,发现大炮零零落落,三处加起来,一总不过三五十位,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已经损坏不堪使用的在内。
渊圣显然不高兴地向新任兵部尚书吕好问道:“东京各城头共有若干炮位?朕即位前有多少?围城后有多少?如今尚能使用的和不能使用的各占多少?吕卿可细细报来。”
这个兵部尚书虽然姓着两张口,名为好问,又带一张口,对官场上的消息到处打听,固然十分灵通,对自己的业务却懒得去问。更加想不到一向渊默的官家今天忽然一反常态,一口气问出这么许多问题,竟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磕一个响头,回奏:“臣调本兵,莅事以来尚不过五日,炮位之事,首尾不详,要问原任尚书才知端的。”
偏偏原任尚书不在跟前,一时又找不到。渊圣皱皱眉头,问少宰唐恪可曾知道。
主和的宰相唐恪当然也不会了解炮位的数目,只好回奏:“炮位之数,待臣去问了有关经手人员,来日必有以复命。”
打仗内行、做官外行的吴革不明白这样一件简单的事,为什么要等到明天才能复命。当时他越次对道:“此事有何难办!官家派三五人去各城头一看便知,不消两个时辰,即可见分晓。何必待至明日方能复命?”
渊圣点头称是,就说:“吴卿,你且为朕去办此事。朕在此等候回音。”
吴革唱声“遵旨”,上马即行,也不管唐恪等人对他白眼连连。
这里渊圣在城头上下令试炮。
由于炮位长期没有管好,炮兵技术又不熟练,试打了几炮,一大半打出去的炮石都掉在护城河以内,甚至还够不上弩矢的射程。有几炮根本发不出去,最危险的一炮,不是飞向前方而是向后面飞来,这一炮因为距离近,特别有力,竟把城楼打塌一角。渊圣等人吓得一齐扑倒地上躲避,过了好半天还是两眼发花,耳际轰鸣,心头乱跳不止。
这里吕好问早把打炮的士兵拿下,说是惊了圣驾,该当死罪,请旨斩首。
像常有的情形一样,渊圣的头脑一时糊涂,一时清醒。当下他想了一想说道:“军政不修,乃朕与大臣之过,士兵何辜?棍责已足,何至斩首!”他挥挥手,命人把那名炮手带下去了。
大臣们见渊圣龙颜不怿,一齐启请圣驾回宫休息。
“诸卿要回即回,朕在此等候吴革回奏。”
不久吴革驰回来复奏:“臣身至西城各门按视,该处年初时战争甚剧,现尚存大炮六十三位,其中废坏的十一位。臣派亲随去东南两城查实有大炮四十位,尚无损坏,都可使用。四城合计,可用之炮,不过一百三十余位,与年初围城时相较,已少了一半。如虏军四面合围,则此区区之数,定不敷用。”
“炮位如此之少,赶造起来,恐已不及,如之奈何?”
吴革成竹在胸地回奏:“臣数次出入固子门、万胜门,见牟驼冈一带金人废垒中尚留有大炮四百多位,当时金人匆匆撤离,不及携走。九个月来,留置该处,日晒雨淋,无人过问。如今何不把它取来,稍加修葺,尚可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