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第11/14页)

登闻鼓院大门左侧放着这张大鼓,右侧是一口用来收纳士庶人等书疏文状的大铜匮。按照传统规矩,书疏投入,铃声大作,就有官吏出来接待,当面了解情况。现在这铜匮也好像早已生锈,机栝失灵了。陈东代表太学生投入的书奏,犹如石沉大海,等候许久,仍无一点动静。

未牌过后,参加的群众越来越多,不但附近的过路行人,远住在城西、城北的居民也都闻风赶来,参加义举。现在人数已不是以千计,而要以万计了。太学生在这支队伍中占的比例已微不足道,但他们仍然是领导力量。群众是一艘大海船中的搭客,因为这艘海船可以把他们运送到共同的目的地而忘却了航程中可能遭遇的惊风骇浪。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交托给操舟的船员和掌舵者。太学生是他们的船员,陈东是他们的掌舵者。全体群众唯太学生马首是瞻,而太学生又以陈东的行动为指南。这时陈东不慌不忙地从容指挥,群众来得越多,仔肩越重,他的神色越加穆然,这更加增进了群众对这位志愿掌舵者的信赖。

来襄成义举的群众多数是一般城市居民,其中有店铺主、作坊主,各行各业的行头、行老、小商贩、手工匠,各色手工艺人以至酒肆饭店的博士、铛头、行菜、过卖,官府人家的押番、门子、轿番、小厮儿、火头,等等。

参加到行列中的还有闲散的小官吏、士兵和低级军官。

僧道缁流等出家人,虽然出了家,却并未“出国”。在这个行动中,大多仍然六根未净,关心大家关心的事,纷纷走出庵庙寺观,赶来参加。

在陆续参加进来的人丛中间,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昨天刚被开封府“拿获”,“斩首徇示,巡行大街小巷”的何老爹、李宝两人。这两颗大家熟悉的头颅,仍然装在活生生的腔子上,在万人丛中出现。他们照样指指戳戳地说话,活泼泼地走路,与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叉手抱拳为礼,答谢他们的热情关注,丝毫看不出曾经被人斫去头颅的痕迹。他们的出现引起人们长久不绝的欢呼。好人遭到冤死,虽是人间常有之事,却是违反天理人心的。老百姓心目中坚定不移的信念是“好人应有好报”。何、李二人死不掉,他们的头颅被斫去一百回,仍会长出第一百零一颗。这才叫作老天爷开眼、神佛有灵。

邀许多不同阶级、阶层,不同职业、行业,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众集合在一个统一的行动中,绝不是有人在事前组织,或者临时动员号召,更加谈不上有人在暗中操纵。没有哪个人有这样大的能量,能够把这么多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集合起来。他们大多数是自发而来的,历史上记载这件事,说“不期而会者数十万人”。“不期而会”就说明了事实的真相。陈东虽然是这次行动的领导者,群众中有一部分人还是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多数人是初次在这里与他见面。知道不知道他,认得不认得他,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大家全部同意他的主张——要李纲不要李邦彦,支持他的立场——主战拒和。有的人比较熟悉朝政,了解小道新闻,谈起王孝迪、王时雍发动抄家的丑事,说得头头是道,还有人谈起王宗濋报复赵元奴的暴行,绘声绘影令人发指。有的人熟知朝廷内的两派斗争,内行地称呼李纲为李右丞、种师道为种宣抚或老种经略相公。谈到他们时,跷起大拇指,表示出一种出自内心的尊敬;说到他们受李邦彦的谗言招致贬斥时,用小手指钩一钩,表示对这个浪子宰相的无比蔑视。他们向周围群众介绍这些官儿的为人行事,贯串着自己的和大众的爱憎。群众的思想感情本来就是互相贯通的。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些被介绍出来的官员们的姓名官职,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事。他们只知道抗击金兵是光荣的,谁主张抗击金兵就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屈膝求和是可耻的,谁主张屈膝求和就是他们憎恨的对象。他们宁愿光荣地死,不愿耻辱地生。

也有些人信神佞佛。北宋末年是道教极盛的时期,道教徒比佛教徒更多,但他们都相信佛家提倡的宿命,相信劫数,相信因果。在意识领域中,道教远非佛教之敌。人们都相信金人之来侵是命里注定的,在劫难逃。但是民族的意识战胜了宗教的意识,即使相信宿命,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仍然主张与金人一战,看看命运之神到底站在哪一方。

要成为千百万群众的行动指南,往往只需要一个简单的信念、一句简单的口号。“主战拒和”,就是这样的一个信念、一句口号。在一百万东京人民中有九十多万人都是主战派。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积累了千百年的经验教训,最后得出了一个惨痛而有益的结论:对于来犯之敌,只有坚决抵抗,把他们打败、消灭才有自己的生路,其他谋和、妥协、投降都是死路一条。他们把复杂的斗争简单地概括成为一个信念、一句口号,那就是:主战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