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第10/14页)
正对宣德门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街,它从宣德门开始,越过州桥,直达内城的朱雀门;穿越城门后,又穿过龙津桥,直达外城南门的南薰门。这条可以称为东京城中心大街的街道,当时称为御街,是东京官民重要的活动场所,十分著名,连词牌中也有一个《御街门》。御街宽达二百步,平坦整齐,平时御驾出入,簇从侍卫如云,有时要摆开两万多人的大卤簿队,六匹大白象开路前导,齐头并进。夹道还有数不清的观众,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这样的大排场,如不是在这宽敞的御街上,又怎生展布得开?
御街两侧正对左、右掖门建有两条“千步廊”。廊内各设黑漆和朱漆的“杈子”,实际上是一种阻拦行人的木架,又称“行马”,是古代官僚把自己与老百姓隔绝开来的障碍物,它象征着封建统治的权威性。北宋中央官署大多设在千步廊左右两翼。这一带以行马为界,行马以内不许老百姓随便行走。
从宣德门到州桥大街横街大约有三里长的一段御街,包括千步廊左右的地区在内,形成一个规模宏敞的“宫廷广场”。那里视野开阔,观瞻非凡,地上铺的一色都是精工水磨方砖,配上镂云刻月的拼花图案,看起来好像一排排十分整齐的水磨铜镜。北宋朝廷种种“与民同乐”的政治活动、文娱活动,连同在元宵节前临时搭起来的露天大剧场“棘盆”的演出,也都在这宫廷广场内举行。
二月初五正在春寒料峭的季节中,凌晨的西北风特别尖厉,吹得打扫不尽的枯叶簌簌作响,一阵飞上半天,不久又重新坠落地面。这时御街上很少有人往来,偌大的广场上只站着一簇人,显得相当空旷。这堆人人数有限,但他们的情绪是激昂的,他们的心是热的,他们的血管里比平常更快地流着沸腾的血。他们此刻虽然人数不多,却充满着信心,相信一百万东京人民都是他们的支持者和同盟者,是他们可靠的后盾。因此他们既没有感到寒冷,也不感到孤寂。
这一群太学生有六七十个人,以他们一致推举的陈东为首,此外姓名可知的有高登、汪若海、丁特起、雷观、吴铢、董时升、徐揆、徐伟等。他们此来的目的是想通过“登闻鼓院”这条通常鸣冤诉屈的渠道,鸣国家之冤、诉人民之屈。要求官家收回成命,复种师道和李纲之职,罢黜奸臣李邦彦等,严拒和议,重定战守之策。
太学生在我国封建历史上曾有过几次有声有色的表现。其中东汉和两宋的太学生运动更为著名。
不能笼统地说太学生全部都是纯洁无瑕的,既然太学生也是当时社会的组成分子,他们的思想意识当然要受社会的制约。当时东京太学中有数千名学生,成分相当复杂。譬如今天的集会,就有一部分太学生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而不敢参加,即以参加者而论,陈东不但以今天的行动,还以过去和后来的实践证明他言行一致,义无反顾,不愧为太学生的表率、读书人的典范。其他参加者也大多刚毅正直,能够勇敢地参加正义行动。但也有后来变了节,在政治上表现得很不好的。此外,太学生中也有败类,金军入城后,竟向斡离不上书献谋划策,企图夺取桑梓之地,作为送给金人的见面礼,堕落成为民族的叛徒。当然这样的人在太学生中是极少数的。
也不能笼统地说太学生每一项政治活动都是正确的。譬如太学生最爱发表议论,动辄上万言书,有的万言书慷慨激昂,切中时弊,但也有肤浅芜杂,陈腐空洞,或者好高骛远,目的仅仅为了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社会效果也不好,那就不能算是正确的活动了。有的太学生为了获取自身的利益,聚众闹事,制造混乱,那当然是不可取的。聚众集会只是一种斗争的形式和手段。评价它是否正确,要看目的是为公为私,主张是否符合多数人的利益。
但就这次宣德门外的集会而言,其目的是为了救国。参加者动机纯正无私,行动光明磊落,他们发扬了民族正气,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呼声,在历史上应该得到很高的评价。
登闻鼓院虽然是一个吸取民意的开放性的机构,它和东京大大小小几百个官署一样,早已浸透了腐朽霉烂的官僚气。这时,早过了应卯上班的时刻,官署的大门还是闭得沉沉的,署内办事的官吏寥若晨星,对门外陆续到来、已逐渐多至数百人的太学生队伍还置若罔闻。
等到太学生集合至一定数量时,陈东按照老规矩办事,先提起鼓槌,用力在鼓上击上一阵,这登闻鼓果然发音洪亮,一声声、一槌槌都敲进东京人民的心里,召集来更多的群众参加集会,却未能对本署的官员发生振聋发聩的作用。他们似乎仍在睡意蒙眬中,没有被鼓声惊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