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第5/18页)

这天早衙时分,太师广阳郡王领枢密院事、河北河东陕西宣抚使童贯,高坐胡床,大会幕僚,遣人去把河东路安抚使知太原府张孝纯、河东路兵马都总管王禀请来,说是有要事相商。自从童贯封王以来,这样摆出郡王的架势,召集会议,也还是第一次。张孝纯不敢怠慢,忙把儿子文字机宜张浃一并带来,且听听童大王有什么锦囊妙计以退金兵。那天王禀正在北关布置防务,不久,也赶来参加会议。

一看张孝纯父子到来,童贯整一整幞头,理一理袍服外面的玉带,咳嗽一声准备说话。他的威势虽足,内心却十分紧张,又有两次不自觉地耸起肩膀来触动面颊搔痒。这个下里巴人的动作与王爷的威严糅合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正在洗耳恭听的张孝纯似乎听到了一声熟悉的匿笑,心里想:“这个孙受丹敢是不要命了?在这个时候胆敢笑出声来,岂不怕童贯翻转面皮,问他个谤尊讪上、摇惑军心的罪名?管教他吃不了兜着走!”

张孝纯还在替醉鬼孙渥提心吊胆,那壁厢童贯已经发言了,他三言两语,说得直截了当,并无转弯抹角:“金军入寇,情势有变,本使兼顾全局,理当诣阙奏禀官家定战守之大计,来日早衙即回东京。”然后转过头来,对张孝纯道:“此间太原之事,就交付与你张安抚、王总管二人摒挡。你等守土有责,千万不可疏失。本使到京奏禀后,即日发诸路军马前来策应,无足为忧。”

张孝纯还当是自己的听觉不灵,听错了话,急忙回头去问儿子。张浃一一向老子回话明白了,张孝纯一时反应过来,忽然从座位上直跳起来,用着比童贯更大的嗓音争道:“金人渝盟入寇,大王自当坐镇太原,勾集诸路军马,击退金贼。怎可弃此他往?大王若去,人心骇散,岂不是将河东一路白白弃与金贼?河东有失,河北路也不可保,如此则大局危殆,不堪设想。且乞大王驻司于此,共竭死力,以纾国难。”

“说什么共竭死力以纾国难的话?”对于张孝纯限度以内的反抗,童贯思想上是有准备的,想不到他说得这样激烈,童贯嘿嘿一声冷笑道,“据探马报来,代州李嗣本未发一矢,就吃金人拿去,失陷城池。这李嗣本须是你张安抚麾下的大将,日后朝廷发落行遣,于你张安抚身上却是老大不便,还待本使在官家面前与你弥缝。你保住太原,也是将功赎罪,戴罪立功。本使就怕你防务疏虚,不消几日,太原又成为代州之续了。”

张孝纯为人是压不倒的,越压他跳得越高,话也说得更加尖利了,一句不让。

“今日大局以拒敌战守为重,怎谈得到朝廷行遣发落之事?若论罪责,失陷了河东河北许多土地,大王与某等均不得辞其咎。某挺身赴罪,斧锧自甘。到那时,大王难道就置身事外不成?”说到这里,正好王禀进入会场,张孝纯又高声说道,“王总管你且听着,童大王以太原不可守,不消几天,将成代州之续。正待要弃此国家的重镇并百万生灵,潜行他往。王总管,你职司兵马,且道太原府可守不可守?”

王禀是西军大将,是种师道的左右手,当初留下来,原说以河东之军事相畀,事实上张孝纯相信的还是河东李嗣本等人。他们不肯把兵权让出来,王禀处于客将的地位,又以大局为重,最后只能率西军五千人专管太原城防之事。这几天,大局突变,他成竹在胸,早已有所布置。此时在张孝纯督促下,他起来发言道:“太原地险城坚,人谙战守,非别处可比。如今城防早经部署了,北关新城、东边杨家峪都拨有重兵防守,西、南两面也有接应互援之师,谅粘罕插翅难过。我凭坚严扼,半年之内,必无差池,如有外兵来援,里外合势,必能击退金寇。宣抚还是留在此间,统筹战局,策应燕山、真定两路为妥。”

王禀是个早已定了型的军人,这种人定型以后就不大会改变。童贯二十年前去西军监军时,发现王禀智深勇沉,虑周思密,不轻率发言,言必有中;过了二十年,他仍然如此,或者可说是更加如此了。他的为人也是很有分量的,他的说话也有分量。童贯对他好像对种师中一样,不大敢去惹他。当下撇开了他,专门去找张孝纯发话。那张孝纯又岂是好惹的?双方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不客气,后来童贯发怒道:“本使只是承命宣抚,不系守土,若攀宣抚在此经营,却要你帅臣做甚?”他揪住颔下的几茎短须,一双三角眼看到宇文虚中、宋彦通几个人身上:“帅臣守土有责,应与地方共存亡,如有闪失,岂能逃脱干系?宇文阁学你道是与不是?”

现在是他自己要滑脚溜走,并非张孝纯要逃脱干系,这个问题问得不伦不类,但这正是做大官儿的诀窍。无道理可讲之处,偏要讲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使人不知所云,不敢驳回,这就是他的胜利。宇文虚中无话可对,事实上他倒是反对童贯逃离太原的。童贯却抓住他习惯在童贯发言后不管赞成还是反对先要点一点头的机会,就把他算为支持者了:“宇文阁学也是如此说,张安抚你守土有责,太原守备自是你职分内的事,且须勉力!”然后又气势十足地吩咐僚属道:“本使明日即行,你等速去准备,办好公私善后事宜,明日早衙时分,来此会齐,随本使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