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3/9页)

童贯的设想虽然周密,无奈刘延庆真有点不识抬举,他既懒又蠢,一时还不大能够领会这个于他个人大有好处的分化运动。他的胃口只限于他看得见、捞得着的实际利益,他的野心也没有大到想把种师道一口吞下去的程度——像种师道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谁要想把他一口吞下去,就会患消化不良症。童贯自己也明白,种师道在西军中仍然享有那么高的威信,没有十足的理由是很难动摇他的统帅地位的。因而童贯不得不把他的深谋密计暂时抑制一下,转入地下活动。

2

刘光世赍着种师道的军令到达淮宁府以后的第五天,还没有正式成立的河北宣抚司派来的文字机宜王麟和贾评两个带着一大批随从也接踵而至。就他们的任务而言,本来没有派出这许多人来的必要,可是宣抚使是伐辽战争的最高统帅,宣抚司是指挥这场战争的最高权力机构,这支“胜捷军”是宣抚司直接可以调遣指挥的唯一的军队,而这道将要向这支军队传达的命令,又是宣抚司在正式成立以前就用它的名义发出的第一号军令。如果不派出这么多的人员来壮壮威势,就不足显示出这个机构的权威性。何况还没有正式成立的机构里已经挤满了那么多的闲杂人员,他们早已用灵敏的鼻子嗅出,来出差一趟,既有油水可捞,又能博得个“勤劳王事”的美名,一箭双雕,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于是他们赍着文书,带着大令,像一群过境的蝗虫一样,把他们所过之处的麦穗、稻粒吮吸一空,然后气焰十足飞到淮宁府。

实际上他们赍来的命令与刘光世赍来并且已经下达的命令内容一辙,并无不同,同样都要调动这支军队“克日北上,至雄州待命”。但是属于宣抚司管辖的西军统帅部没有通过宣抚司,竟然胆敢擅自调动宣抚司的直辖部队,这在宣抚司的人员看来,简直是目无王法、大逆不道。王麟、贾评一经发现这个严重情况,立刻把刘光世找来,迎头痛斥一顿,问他眼睛里有没有朝廷、有没有宣抚使、有没有宣抚司,责成刘光世当着全体官兵面前,收回成命,然后由他们出马去传达宣抚司正式颁发的出征令。

王麟和贾评明知道刘光世的官阶要比他俩高得多,刘光世借浙东一战屠戮人民之功,跃升为遥郡防御使,已成为当时知名的军官,他俩虽然仗着童贯之势,在外作威作福,却不过是权门下的两条走狗,还来不及弄到一个像样的官衔(人们称这批人为“立里客”,他们不以为忤,反而沾沾自喜,因为能够进出“立里”之门,成为他的门客,这也是非同小可的了)。他们也明知道童贯正在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争取刘延庆和他所节制的部队,曲意笼络他的部下,另眼相待。主人的心思,走狗岂有不解之理!但是这些理由都不能抑制他们的发威狂,发威的本身,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近乎肉体享受的快感。这种快感是出于生理上的需要,他们抵抗不了它的诱惑力。

此外,他们也窥测到这次童贯已经下定决心,要把西军抓到自己手里来,而不像过去仅仅在名义上节制西军。他们对刘光世的咆哮如雷,实际上也是间接向西军统帅部示威。打击了统帅部的威信,也就是为“宣相”效劳。如果宣相知道了这一情一节以后,一定要击节称赞他们道:“孺子深获我心!”

刘光世受到申斥,只好诺诺连声,他老子既然连儿子一起都卖身给权门了,他又怎敢得罪这两条权门中的气势汹汹的狗?可是要纠正他的错误,却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连得直接带兵的刘光国、辛永宗也感到束手无策,何况他呢!三天前,他们好不容易把部分军官找来,由刘光世宣读了统帅部的出征令,命令还未读完,军官们就一哄而散。这几天,军官们更是跑得无影无踪。部队中当然找不到人,临时寄寓的处所也不会有他们的踪迹。这大半年以来,他们十之八九的时间都在窑子、勾栏、赌窟、博坊中混过来的。自从这支军队从京东调驻京西以来,淮宁府干这一行的突然兴旺了,外地同行也纷纷流入,赶来凑热闹。军官们一头钻进这些老窠、新窠,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轻易不肯再钻出来。你想想,如果碰巧这个队官沉醉在哪位相好的潋滟酒波中,或者那个队官手气大好,一下子用三颗骰子掷出一副“宝子”,这时你送了命令去,他会乖乖地跟随着传令兵应召前来开会听调吗?

过了三天,刘光国等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找到一部分军官,把他们集合起来。刘光世撤销了他上次传达的军令,当众认了错。然后,敲起锣鼓,摆开全副执事,王麟带着跟班,袍笏登场。他的这副好像戴着乌纱帽的猢狲相,在自己的心目中产生了无限尊严感。他咳嗽一声,扫清喉咙,尖声地宣读起新的出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