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内内内内(第3/11页)

戴笠面带着微笑说道:“如果战略情报局想脱离中美合作所单独行动,我会把你们的特工全都干掉。”

“你杀掉我们一个特工,”多诺万回答说,“我就干掉你们一个将军。”

“你可不能这样对我讲话。”戴笠说。

“我就这样对你说。”多诺万回答道。

不过,这样直来直去的谈话场面还是很少见的。美国人并不知道,由于美国国务院没有在意驻华观察家们的提醒,它正在一步步陷入圈套。他们传回来的那些秘密报告只有极少数能够送到国务卿手中,其余的大都被国务院内部亲蒋的一伙人给截住了。美国国务卿虽然见不到这些报告,中国人却能看到。根据联邦调查局当时搜集的情报显示,国务院高层的某位人士一直在把这些秘密信息直接转给中国国防供应公司,宋子文审阅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因此,那些被美国政府派去中国监视蒋介石政权情况的人实际上是在给宋氏家族而不是罗斯福总统服务。

陆军部的情况则截然不同。马歇尔将军对蒋介石充满怀疑,他相信史迪威发出的警告,但要想说服罗斯福对蒋介石产生怀疑却并非易事。总统的耳朵里现在满是像哈里·霍普金斯、科科伦和宋子文身边的那些亲华分子的话。有这么多与总统关系密切的人在那里搅和,要想理性地讨论中国问题是不可能的。凭借其高超的手段,约瑟夫·艾尔索普使重庆的事务变得更乱了。刚开始,艾尔索普被派往中国担任陈纳德的“新闻副官”,负责公关事务。后来他在香港被日本人抓住,遣返回国。艾尔索普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谋得了一个新职位:担任租借法案事务驻重庆代表,再次全力投入扳倒史迪威的运动当中。

1944年日军在华东地区发动“一号作战”行动[2]后,史迪威的问题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次战役是在1938年武汉沦陷之后日军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美国潜艇已经侵入日本海域,拦截通往它所建立的东南亚帝国的海上运输线。目前那些距离遥远的战略据点物质缺乏,易受盟军攻击。日本人唯一的一条替代性运输线就是中国境内贯穿南北的铁路主干线,而以前这条铁路线对它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用处。此外,它们还计划炸毁陈纳德手下的第十四航空队建起的那些新的航空基地。

陈纳德向罗斯福夸口说,如果他能建成那些前线基地,如果他能得到飞机,并且不把大部分的战争补给品都给史迪威的话,那么他的航空队就能击沉100万吨日本海上运输物资,罗斯福听了非常受用。陈纳德还说,这些基地可以用来供B–29型轰炸机起降,以便去轰炸日本本土。史迪威却持相反的观点,他预测修建这些基地只会吸引日军前来轰炸。跟往常一样,史迪威是对的。

1944年4月,日军派出15个师团外加5个旅团的兵力发起进攻,担任防御任务的30万中国军队一触即溃。日军一支500人的小规模部队就能打垮数千人规模的中国军队。中国军队指挥官们用卡车把自己的家属和财产运到内地,陈纳德抱怨说,如果史迪威之前能多运一些战备物资给中国军队,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实际情况是,饱受质疑的那些部队中,有一些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美国装备,而却被指挥官们拿到黑市上给卖了,有的还被卖给了日本人。白修德发现,在委员长声称已经组织力量准备奋勇抵抗的几个地区,只有两个由强征入伍的农民组成的装备奇差的团。面对日军强大的攻势,这样的军队不堪一击。

那些人缓慢地往前走着,摆在这些苦难的中国士兵面前的只有灾难……他们疲惫不堪,面黄肌瘦,枪支老旧,棕黄色的军装上打着补丁。每个士兵的腰带上都挂着两颗手榴弹,每人的脖子上还吊着一个蓝色的像意大利香肠一样的布袋,里面装着大米,这是中国士兵唯一的战场粮食补给。他们的脚上穿着破旧的草鞋,脚都已磨破,头上则戴着用树叶编成的鸟巢式样的帽子,以便遮挡阳光,同时还可以用作伪装。大滴的汗水从他们身上洒下来,脚底下尘土飞扬,炎热席卷了全国,田野里也炎热难耐,稻田里掀起了轻微的麦浪,发出耀眼的光芒。

战斗开始不久就结束了。“中国士兵们几乎是仅凭着血肉之躯战斗,”白修德写道,“他们翻山越岭,在光天化日之下死去,没有任何支援,也没有方向。他们注定要灭亡。”

飞机场被日军炸毁后,陈纳德和蒋介石加紧安排,准备让史迪威当替罪羊。1944年6月,美国副总统亨利·华莱士来重庆小住了几日,史迪威不在重庆,所以无法替自己辩护,他此时正在缅甸境内指挥军队进行跨越时间长、战斗极为惨烈的密支那战役。那次战役是“二战”期间美军在亚洲大陆进行的规模最大、战绩最为卓越的战役,也是美国作战部队(梅里尔的“掠夺者”)直接参加的唯一一场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