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内内内内(第2/11页)

真正能打仗的是史迪威手下那些驻扎在缅甸的国民党军队,特别是孙立人将军麾下的部队。他们作战的机会不多,但每到非打不可的时候——如密支那战役,他们表现得非常出色。蒋介石和陈纳德联合起来,不断诋毁史迪威,准备把他从中国赶走,“酸醋乔”史迪威每一次都是在蒋介石极力阻挠的情况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那些名义上受蒋介石统治的地区,局势已经发展到十分危险的境地。虽然孔祥熙仍在继续他的纸币哑剧,但货币已经贬得几乎一文不值。除了贪官污吏和部队军官之外,其他人几乎买不到工业制造品。除了极少数外,这些人中大部分都通过囤积居奇而大发横财。就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竟然愚蠢地支持孔祥熙最新提出的通过限价来抑制通货膨胀的计划。生产者们立即停止向市场供应肉类和食用油等商品,等待更高的价格出现。在重庆,就连中产阶级的日子也变得不好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饿死。曾经支持国民党的一些有识之士现在也意识到,国民党最关心的只是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也开始调转矛头来反对它。一些人永远与之决裂,另一些人则温和地谴责政府的政策,结果都成了军统镇压的目标。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政权不去跟日本人打仗,却把那些敢于提出批评意见的忠贞之士抓进戴笠的大牢。在戴笠设立的国民党集中营里,他们遭到殴打、挨饿,甚至砍头,或者被迫变成大烟鬼。

在蒋介石的军队中,绝大多数士兵都是强制入伍的,军官们的忠诚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并没有深入军队内部之中。这种事在中国并不新鲜,不过在古代,每当一个王朝陷落,整个官僚机构通常会被新王朝全盘接管,这样便在行政管理方面保持了至关重要的连续性。典型的中国式改朝换代更换的只是最顶层,然而现在,这个官僚体制已经不复存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目标之一,就是推翻这个旧的体制。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新的官僚阶层。

现在,统治中国的“权利”完全依赖于国民党的“可信度”,即它的声望,准确点说,是指“魔术师的把戏或假象”。这就是国民党“天命”的本质所在。随着蒋介石的可信度不断下降,那些注意到这个情况的人(就如童话里那些知道国王其实并没有穿衣服的人一样)便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蒋介石变得越来越专横独断。越来越多的控制权都被他从宋家人(蒋介石一直以来对他们都很纵容)手中转移到了陈氏兄弟(蒋介石从来都离不开他们)的CC系手里。没有陈氏兄弟就没有蒋介石的今天,因为陈氏兄弟直接代表着那些把他推上权力巅峰的人——青帮的高层,而现在,生存都已经成了问题。杜月笙年事已高,已经无法仅凭一己之力维护蒋介石的地位。蒋介石最终还是选择了青帮,因为他与青帮把兄弟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要比他与宋氏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牢固得多。

宋家人的影响力并没有在顷刻间土崩瓦解。虽然陈氏兄弟一派的势力大大超过了宋家人,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地位和头衔。蒋介石现在已经不再利用宋家人代表的自由主义来为国家装点门面,而是越来越依靠陈氏兄弟和戴笠,他本人也像希特勒那样变得狂妄自大,对美国表现得越来越傲慢。不过这并没有让他失去美国对他的支持,美国政府官员们对蒋介石侵犯人权和通过各种伪装进行统治的做法根本就不在乎。现在美国的主导人物不是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而是罗斯福总统的政治顾问哈里·霍普金斯,他越来越认同蒋介石关于战后“共产主义威胁”的看法。为了取悦委员长及其在美国的支持者,以霍普金斯为代表的华盛顿官员及国务院已经做好了准备,即便牺牲再多本国人民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美国政府派海军指挥官米尔顿·梅乐斯前来帮助戴笠。梅乐斯曾在中国沿海地区从事过针对日本人的“秘密活动”。梅乐斯承认,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要想完成任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切事务都交给那位知道尸体埋在什么地方的人,也就是特务头子。他们成立了一个代号为“SACO”(中美合作所)的联合合作机构。结果是,梅乐斯抗日的事没做多少,倒是帮了戴笠不少忙,而戴笠却没有为美国人做任何事。这便导致戴笠和美国间谍头子“野蛮比尔”威廉·多诺万之间发生了一次令人难忘的直接冲突。

多诺万显然清楚,戴笠尽一切可能不让美国战略情报局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然而,戴笠与梅乐斯走得太近了。飞抵重庆后,多诺万在一次宴会中找到了一个机会。当时在场的有美国大使、中美双方的三军将领、戴笠和宋子文。赴宴的人都喝得酩酊大醉,只有多诺万和戴笠依然保持着清醒。菜肴一道接一道地端上了,大家直喝到午夜时分。这时候多诺万突然对戴笠说,如果他阻止战略情报局的特工们在中国搜集情报,那么这些特工们将单独进行活动。听到此言,在场的人全都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