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帷幕拉开(第3/6页)

最初来这里的美国人大都是满腔热情的传教士,商人则几乎没有。他们当中大多是坚持宗教极端主义的清教徒,拥有《圣经·新约》里描述的种种美德。“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他们乐观地认为,“只要用基督精神稍加点化,即可崛起于亚洲民族之林,其前途不可限量。”

曾经的纤道上建起了一排货栈,或者可以叫作“洋行”,即今天的商铺。楼上是大班及其助手们的办公室。这些人极能吃苦耐劳,他们远道来到亚洲,首要目的是中饱私囊,然后才去顾及公司及国家利益。他们都没有携带女眷。彼时的上海,还不是淑女们能待的地方。

大班们在那里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们的生活起居都模仿英国的乡下绅士,日子过得十分悠闲。他们日上三竿时才起床,饱餐之后,再到洋行里查看一下由他们本国业务经理保管的账目。之后稍事休息,再配着英国麦酒和荷兰杜松子酒吃一顿丰盛的中式午餐。午饭后,他们往往会跟三五好友一起来到阳台,一边品着威士忌和雪茄,一边看江边装卸货物的场景,直到晚饭时刻。晚宴的特色酒菜包括西班牙雪莉酒、法国红葡萄酒和苏特恩白葡萄酒,以及精心烹饪的中国鸡鱼、进口烤牛肉和羊羔肉,再配上印度咖喱、各式点心、奶酪、香槟、咖啡和雪茄。他们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希望成立一个俱乐部。

上海逐渐繁荣起来。强盗掠夺式的资本主义占据了上风,奸商四处横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杀人越货及尔虞我诈之辈层出不穷。当时有一句话说,区别罪犯和资本家的唯一方法,是看他们的钱袋有多大。对怡和洋行的渣甸和合伙人马地臣来说,颠地洋行(又称宝顺洋行)的兰斯洛特·颠地及其合伙人比尔是第一个真正具有威胁的对手。这两家洋行都使用快速帆船到加尔各答或香港提取邮件,然后向北疾驰,赶在那些慢吞吞的英国邮轮之前回到上海。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比那些新出现的潜在对手提前一两天获知欧洲最新的商业情报,然后果断出手,大赚一笔。当时知名的美国洋行有旗昌洋行、琼记洋行、魏特摩洋行、同孚洋行和森和洋行。它们之中,老牌鸦片商旗昌洋行的实力最强,其后台是声名显赫的美国三大商业家族:罗斯福家族、德拉诺家族和福布斯家族。

如果说英美两国的发展前景光辉灿烂,那么对清政府来说,这却是灾难的开始。

英国取得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胜利表明,自1644年以来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作为少数民族,清政府统治者一直未能完全征服中国南部。阴谋、反叛层出不穷,反清的秘密会社遍布南方乡村。清政府利用残酷的镇压抑制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但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的胜利,表明统治中国两个多世纪的清政府已经腐化殆尽、极度虚弱。反清力量联合起来推翻帝国的统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清政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它集中力量抵抗外来侵略,国内就会发生暴动;如果它全力镇压内乱,就不得不打开国门,满足外来势力的各种要求。国内的各个秘密会社和西方各国都抓住了这一点。西方各国希望清政府的统治失去平衡,但又不至于垮台。各种秘密会社则通过不断袭击传教士,在清政府和西方各国之间制造麻烦。每一次袭击事件都会促使西方各国给清政府施加新的压力。

讽刺的是,正是具有残忍基督精神的《圣经·旧约》把整个事件推上巅峰,煽起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大暴动,即太平天国起义。在中国南方,一位失意的秀才[5]因为科举不第,转而信奉基督教以寻求安慰。他自称是耶稣的亲弟弟,是众人的救世主。他成立了拜上帝会(自称是基督徒),奋起反抗清政府。他们的目标是恢复汉人统治,实现土地公有。同时,他们还坚决禁止卖淫、吸毒、酗酒、通奸、赌博、裹足、买卖奴隶以及虐待妇女。他们的观念非常前卫一。支由饥民和劳工组成的基督教大军挥师北上,建立了太平天国。

《圣经·旧约》中宣扬的这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暴力复仇方式,并不符合秉承《圣经·新约》教旨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的本意。加上又听说耶稣在中国可能还有个亲弟弟,有些传教士心里不太高兴。

太平军和清政府打了14年,战争覆盖20个省,致使2 000万人丧命。战争后期,他们犯了一个错误:试图从洋人手里夺回上海。他们只占领了中国人居住的那片地方,两年后,他们被法国人给赶了出去,最后又遭到弗雷德里克·汤森德·华尔所率领的华尔洋枪队的痛击。

来自马萨诸塞州塞勒姆的华尔一直碌碌无为。他不甘心在长江上当水手,想做一些靠劫掠发财的勾当。后来清政府出钱,委派他组建一支洋枪队,帮助剿杀太平军。华尔把他的洋枪队更名为“常胜军”,实际上却斩获甚微。华尔并没有给太平军构成真正的威胁,并且没过多久,在一次战斗中他就被打死了。他的继任者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危险人物,即查理·乔治·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