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第4/42页)

1902年左右,开始有部分人从“青年风格”运动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现代设计运动的中心。其中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是彼得·贝伦斯。他的设计活动开始于1907年,他为德国电器公司(AEG)设计企业形象,利用简单的几何形式设计单纯“真实”的产品,如电风扇、台灯、电水壶等等,奠定了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基础,相比于较早进行探索的具有浓厚历史装饰风格的“毕德迈耶风格”(Biedermeier style),清新的“青年风格”派、彼得·贝伦斯的设计探索都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在德国提倡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人物是德国建筑师、作者、外交官霍尔曼·穆特修斯(Herman Muthesius, 1861—1927),他曾经组织大量的研讨会,研究设计的问题。他反对任何艺术风格(包括“青年风格”),追求没有风格的所谓“明确的实用性”,宣扬功能主义。他曾担任普鲁士政府的官方顾问,力主对德国美术教育体系进行大力改革,将杜塞尔多夫的贝伦斯、柏林的布鲁诺·保罗(Bruno Paul, 1874—1968)、布雷斯劳的汉斯·帕尔齐格(Hans Poelzig, 1869—1936)等一批富于改革精神的建筑家、设计家推上当地美术学院领导的地位,从而引导了对美术教育的改革。

德国工作同盟1913年的年度报告。

1907年,穆特修斯、贝伦斯等人,成立了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德意志“工作同盟”。穆特修斯在柏林商学院举办讲座,宣传同盟的宗旨——在德国设计专业人员与德国生产厂家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以推动德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号召德国的设计家们加入同盟。这个组织的形成,可以说标志着德国的现代主义运动的发轫。

“工作同盟”的宗旨是由佛里德利克·纽曼(Friedrich Naumann, 1860—1919)起草的,这个宣言其实代表了“工作同盟”中一部分人对于现代设计、现代建筑的看法和立场,从宣言的本身可以看出当时德国设计界和建筑界所关心的几个主要问题。宣言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①提倡艺术、工业、手工艺结合;

②主张通过教育、宣传,努力把各个不同项目的设计综合在一起,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

③强调走非官方的路线,避免政治对设计的干扰;

④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⑤坚决反对任何装饰;

⑥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

这种主张,使穆特修斯与另外一位重要的“工作同盟”奠基人亨利·凡·德·威尔德产生了争论,这场现代设计史中第一场大争论的焦点在于:威尔德认为设计应该是艺术家不受任何拘束的自由发挥过程,而穆特修斯则认为现代设计应该是一个科学过程,一个技术过程,一个可以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设计活动的指导中心。这场争论在“工作同盟”中几乎涉及所有的成员,这个核心问题不解决,未来设计和设计教育的发展都会存在问题,所以这是现代设计确立和发展的大是大非的争议。在这场争议中,绝大部分新生代的设计家、建筑家,比如格罗皮乌斯、密斯等等,以及类似贝伦斯这样的大师都支持穆特修斯强调标准 化、批量化的立场,穆特修斯在这场争论中取得胜利,德国的建筑设计和现代设计因而得以走上一条理性的发展道路。

德国“工作同盟”的成立是现代设计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自从这个机构成立以后,德国的设计家就有一个可以团聚的中心,“工作同盟”组织的各种展览和讨论会都变成当时设计先驱人物研究发展、讨论问题的重要场所。格罗皮乌斯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工作同盟”分不开的。

德国“工作同盟”对于德国的设计、建筑产生了直接的、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欧洲一系列国家都开始仿效德国成立类似的政府支持的设计组织。1912年,奥地利“工作同盟”成立,1913年瑞士“工作同盟”成立,1915年瑞典“设计协会”成立,英国也于1915年成立了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在所有这些协会、组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德国“工作同盟”的影响。

德国“工作同盟”于1914年在科隆举办展览,展出了德国当时最先进的产品设计,而这个展览—办公—设计—制作综合中心大楼是由格罗皮乌斯亲自设计的,具有极其鲜明的现代主义建筑面貌,本身就是“工作同盟”的一个精神和思想的集中体现。威尔德为该展览设计了剧院和管理人员办公室,德国其他知名的设计家也为该展览设计了各种建筑局部和构件,集中展示了德国现代建筑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