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耶稣与狄俄尼索斯(第2/2页)

全神贯注于神智与心灵的清醒,

要求比凡人更高的尊严,

定要赢得穷人的拥戴,

他的信念、他的实践——就是我所追随。[4]

除此之外,他们两人都有波西米亚人的性格,对于人类汲汲营营的事情,总是带点嘲讽。狄俄尼索斯老是要女人脱离家务,好来参加他的狂热祭典。耶稣则告诫信徒不要烦恼下一餐从哪里来,快去欣赏野地的百合花和空中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马太福音》,第二章,第二十六节)用时髦一点的话来说,基于人皆平等与及时行乐的原则,两人都支持“享乐”(hedonic)的社会。相形之下,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痛苦的(agonic),充满争战与残酷的不平等,他们降世就是要改变这一切。[5]

狄俄尼索斯与耶稣还有一个相似处,早在耶稣降临前,狄俄尼索斯已是救赎之神,应允信徒死后的生命。公认的族长之神如宙斯(罗马人称朱庇特)与耶和华,都没提及死后的生命,但希腊罗马世界各个狂热的神癨,例如德墨忒尔、伊西斯、西布莉、密特拉,都保证他们的神秘仪式是通往永恒生命的大门。伯克特说:“其实狄俄尼索斯的神秘仪式也一样,公元五世纪以前人们都这么相信,但学者不愿承认酒神信仰的这个面向。”[6]狄俄尼索斯的肖像广泛地出现在墓碑上,便显示人们相信酒神的救赎承诺。[7]不像基督教,酒神信徒不只得到口头承诺,还可以透过狂热仪式直接感受到不朽。在狂喜中“失去自我”,尽管稍纵即逝,解放此刻肉身的束缚,就是一窥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