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之外(第6/10页)

[22]

20世纪40年代中期,杜鲁门和马歇尔的大规模援助计划得到了国会两党的支持,布什政府却没有这种支持。美国政客和人民都不认为苏联崩溃会像二战后苏联崛起那样,对美国构成威胁。1991年秋天,美国经济深陷衰退之中,所以政府不能随心所欲地花钱。许多美国人期待冷战结束会带来金融“和平红利”,而不是对经济的又一次打压。即使那些坚定支持增加对前苏联援助的人,也很谨慎地对待给予超过人道主义的援助。因此,贝克敦促所有西方国家共同努力,帮助前苏联各共和国。11月13日《纽约时报》上刊登了托马斯·弗里德曼撰写的文章,标题是——《贝克提出援助苏联转型的步骤》,副标题进一步明确,“但是他没有提到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收益”,这番话打消了读者的期盼。[23]

贝克在12月13日和总统会谈前准备的讲话稿就大大降低了调门。即使希望还在,讲话稿的作者显然已没有了热情。讲话稿写道:“您可能想讨论下一次出访,尤其是为我们将来需要的人道主义援助做好准备。这包括军事物流和供应。”贝克的助理显然对白宫的态度很不满意。丹尼斯·罗斯是国务院政策规划部主任,也是贝克普林斯顿演讲的起草者,他曾交给国务卿一份将于12月6日发表的演讲稿,贝克认为这是一篇“非常唐突的讲话稿”。讲话稿不仅主张转变遏制政策,不再将戈尔巴乔夫当作苏联政治的关键人物,还表达了对其他政府部门的失望。“很少有人理解这个重要性,”在一份贝克早期的回忆录中有一段被删掉的文字,其中提到罗斯曾写道,“我们在过去三个月里的好点子几乎都被他们扼杀了。”[24]

贝克的普林斯顿演讲正是为了开启他访问即将瓦解的苏联之旅,他在莫斯科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首都都有停留。访问旨在于乌克兰公投之后表明美国的政策,但是当地局势瞬息万变,所以要对演讲稿进行最后的修改。当贝克最后准备从中央转向各共和国之时,建立独联体的消息让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弄清楚独联体到底对苏联的未来、各共和国的独立和苏联核武器的命运有什么意义,成为他出访的主要任务之一。贝克在回忆12月14日前往莫斯科前夕的想法时,写道:“我不知道是否能够在这个陷入混乱的国家中找到任何可靠的立足点。”[25]

局势确实混乱不堪。贝克后来回忆说,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到处寻找汽油给汽车加油。美国国务卿抵达莫斯科郊外的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这是苏联少数几个还在运营的机场之一:许多机场因燃料不足而关闭,还有许多机场的大多数航班都被取消了。12月13日,《纽约时报》在A24版大幅刊登了贝克的普林斯顿演讲稿,并在第一版刊登了一篇题为《莫斯科的苦痛》的文章。文章记述的事件发生在叶利钦的家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现在更名为俄国革命之前用过的名字——叶卡捷琳堡。“本周在乌拉尔山的叶卡捷琳堡机场,”文章写道,“‘人们等了24小时,已经精疲力竭,坐不住,又没东西吃,也得不到机场方面的消息。’一架飞机已经晚点几个小时,机场命令机组人员飞往克里米亚。”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陷入混乱,日常生活必需品短缺,不缺的是核武器和充斥着暴力和无序的历史。[26]

就在《别洛韦日协议》缔结的消息刚刚震惊了克里姆林宫并回响于世界上空之时,美国两位著名的外交政策学者麦克·R.贝许罗斯和斯特罗布·塔尔博特登上了一架飞往莫斯科的飞机去采访戈尔巴乔夫。他们是应戈尔巴乔夫圈内人士的邀请而来的。贝许罗斯写了几本关于美国总统的书,塔尔博特是《时代》杂志的一位外交专栏作家,他在学生时期翻译了赫鲁晓夫回忆录,还是研究俄罗斯和东欧问题的专家——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特别协调人,也是日后克林顿总统内阁的副国务卿,他是克林顿学生时代的朋友。贝许罗斯和塔尔博特迫不及待地接受了莫斯科的邀请。他俩正在合著一本关于冷战结束的书,但是苏联总统想接受《时代》杂志的采访,他们可以满足这个要求。贝许罗斯和塔尔博特后来写道:“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试图动员他仅剩的选民——支持他的西方民众。”[27]

12月13日下午,帕拉日琴科带着贝许罗斯和塔尔博特,还有《时代》杂志莫斯科分部主任约翰·科恩,前往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他们期待亲眼目睹(正如他们后来所写的)戈尔巴乔夫的“绝唱”。然而,他们却惊奇地看到一个不愿服输的人。前一夜,戈尔巴乔夫听说俄罗斯议会批准了《别洛韦日协议》的消息,他很沮丧,不过第二天早上他已经恢复正常。《时代》杂志策划了部分访谈的内容,他们半开玩笑地问他周一还能不能掌权,戈尔巴乔夫大笑着回答说:“周一?我当然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