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唐惊变,繁华盛世过眼云烟(第13/17页)

杨国忠好大喜功,动辄就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用兵,曾两次发动征讨南诏的战争。第一次征讨时,杨国忠推荐自己的老友和党羽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并命其率兵攻打南诏,结果大败,南诏投附吐蕃,对此杨国忠不但没有处罚鲜于仲通,而且还为其邀功。接着,杨国忠又请求第二次发兵攻打南诏。李隆基命令在长安、洛阳、河南、河北等地广泛招兵,对于那些不想当兵的人,就给他们带上枷锁强行送到军营,他们的父母和妻儿哭声遍野。第二次攻打南诏也以失败告终。两次攻打南诏,损兵折将将近二十万人,成千上万的无辜将士暴尸边境,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杨国忠对人民的疾苦一点都不关心。关中地区连续发水灾和严重的饥荒,李隆基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就叫人专拿好庄稼给他看,并说:“雨水虽多,但是并未伤害庄稼,陛下可以放心了。”李隆基信以为真。有地方官吏想向李隆基奏报当地的水灾实情,被杨国忠发现了,便叫御史审问他,处以酷刑,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如实汇报了。

杨国忠为了笼络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选官的时候不论贤能,而是按照他定好的名单,直接授官,选官大权由杨国忠一人垄断。

与杨国忠一样同为天宝年间朝廷新贵的安禄山,也深受李隆基的宠遇。但是,安禄山发迹比杨国忠早了很多。当杨国忠还没有担任高官要职的时候,安禄山就已经升任平卢节度使了,之后又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河东节度使,又被封为东平郡王。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探算的李林甫一直十分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瞧不起。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替做了宰相,但是依然无法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李隆基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想借着李隆基的手除掉安禄山。可是李隆基认为这只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

杨国忠一计不成又上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用来排斥和牵制安禄山。还建议李隆基召安禄山回朝,试探他有没有谋反之心。安禄山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李隆基诉说自己的一片衷心,李隆基更加信任他了,打算让安禄山也担任宰相。杨国忠知道后立即劝阻道:“陛下,安禄山虽有军功,但是他目不识丁,怎么能当宰相呢?如果真的让他当宰相,恐怕四夷都会轻视朝廷的。”李隆基只好放弃,让安禄山当左仆射。

从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激烈,一触即发,再加上杨国忠担任宰相以来,官吏贪污、政治腐败、民怨沸腾,从而导致安禄山发动了以征讨杨国忠为名,实则试图夺取皇位的叛乱。

安史之乱,终招大祸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藩镇,藩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十分重要。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一旦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自从李林甫掌权之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担任朔方等四个藩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威望又高,担心他被李隆基调回京城当宰相,就派人向李隆基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李隆基听后大怒,差点杀了王忠嗣,还是哥舒翰在李隆基面前苦苦申冤,李隆基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王忠嗣受了冤枉,心里十分委屈,又气愤又难过,抑郁成疾,没多久就病死了。

当时,边境的将领中有一些胡人,李林甫认为胡人的文化程度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李隆基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骁勇善战,而且跟朝廷的官员没有联系,值得信赖。李隆基当时最担心的就是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从了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

在这些胡人中,李隆基特别看中一个叫安禄山的人。安禄山,原来没有姓氏,名字叫轧荦山,他的母亲阿史德氏,是突厥的一个巫师,以占卜为业。因为突厥人的战斗一词的发音是轧荦山,所以阿史德氏就用这个作为自己儿子的名字。安禄山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他与母亲在突厥族里相依为命。后来,将军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娶了他母亲为妻,所以轧荦山就改为姓安了。开元初年,安禄山跟着将军安道买的儿子一起逃离了突厥。长大成人后的安禄山通晓六国语言,所以当了个为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

开元二十年(732年),张守珪任幽州节度使,安禄山因为偷羊被抓住了。张守珪拷问他,准备乱棍打死。安禄山高声喊叫说:“你不把力气留着去消灭蕃族,为什么要打死我!白白浪费了一条生命,还不如让我去打蕃族呢!”张守珪见他高大健壮又语出豪言,就放了他,让他跟同乡史思明一起去抓俘虏,他们英勇又机智,抓住了很多俘虏,于是张守珪就把安禄山提拔为偏将,还将其收为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