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天下大治,真懦弱还是假痴癫(第5/7页)

李治作为皇帝,后宫自然是佳丽三千,个个都活泼可爱、容貌动人,萧淑妃就是其中一个。萧淑妃的性格泼辣热烈,敢爱会爱,出身和容貌也不比王皇后差,还给李治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李治更加宠爱萧淑妃了。王皇后看到萧淑妃受宠,心里十分不平衡,经常在李治面前说萧淑妃的坏话,甚至哭闹抱怨,李治十分厌烦,更加疏远她了。

王皇后没有就此放弃争宠,她开始想办法让李治重新回到自己身边。王皇后在得知李治经常去感业寺幽会尼姑武才人时,决定接回武才人。她觉得这样做李治会感念于她,武才人也会把她当作救苦救难的活菩萨。王皇后真正的目的是让武才人和萧淑妃争宠,等到萧淑妃失宠后再收拾武才人,等到把武才人杀掉或者撵出宫后,李治就会专宠自己了。王皇后心中的小算盘打得很好,但是她低估了武才人,接回武才人的决定,对于王皇后来说,等于自掘坟墓。

武氏进宫后,被唐高宗李治封为昭仪,十分宠爱,以致于后来竟打算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朝廷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均因为反对立武氏为皇后而遭到贬逐或者杀戮。很多人认为废王皇后立武氏这件事是因为高宗的昏懦。其实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而是与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废立皇后只是当时政治交锋的一个焦点。

李治的父亲李世民在去世之前,对儿子的能力不太放心,所以让他最信赖的两位宰相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作为顾命大臣,吩咐他们尽心辅助李治。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也是当年玄武门之变的重要策划者,是贞观年间的头号重臣。褚遂良以文才著称,当年极力主张立李治为太子,是一个公认的正人君子。

初登王位的李治,刚刚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虽然他的父亲与两位大臣有着很深的交情,但是自己与他们并没有多少感情可言。相反,在这两位大臣的辅助下,李治做事的时候常常会有束手束脚的感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总是倚老卖老,对他指手画脚。这让李治产生了想要摆脱他们控制的愿望。摆脱控制的第一步就是增补张行成、高季辅、李勣为宰相。李勣等人曾是李世民的亲信,但后来被贬。李治此举的目的是想分长孙无忌和诸遂良的宰相大权,从而培植忠于自己的势力。李治借着一件小事就贬褚遂良为同州刺史,同时封王皇后的母舅柳爽为中书侍郎,企图用自己的外戚与自己父亲的外戚争权。

但是没过多少时间,形势发生了变化。褚遂良因为没什么大问题,又回来继续当宰相。后来,大臣们向李治提出了立太子的事情,事情的起因是柳爽和王皇后想立陈王李忠为太子,李忠的生母刘氏出身低贱,是宫中的宫女,因为王皇后无法生育,便收养了李忠,所以主张立刘氏所生的李忠为太子。柳爽知道这件事只靠自己是做不成的。于是和褚遂良、长孙无忌、韩瑷、于志宁等商量后一起上书。李治知道以后十分失望,因为自己提拔柳爽、于志宁等人,原本是想用他们来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权,现在柳爽却与长孙无忌他们站在同一战线上,而且还有王皇后的呼应。

年少气盛的李治自然不会轻易罢休,这时他已下定决心,要除掉随时牵制他的一帮老臣,因为随着柳爽向长孙无忌等人的靠拢,王皇后已经逐渐成为唐高宗和元老重臣们相争的焦点,所以李治要废掉已成为自己对立面的王皇后。李治主意已定,便召集众大臣商量废后之事。褚遂良坚决反对,李治就马上贬他为潭州都督。长孙无忌也多次上书谈到不能立武后,李治先是拉拢他,秘密派人赐给他金银珠宝,但是长孙无忌不领情,李治先是贬他到黔州,接着又派人去审问他的案件,最后认为长孙无忌要谋反,就下令让他自尽了事。王皇后被废之后,没有得到善终,下场十分凄惨。废黜皇后事件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王皇后作为这场斗争中的一枚棋子,成为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权力对决,舅甥的恩怨较量

长孙无忌可谓是唐朝初年的风云人物,从唐高祖李渊开创大唐,到唐太宗李世民喋血玄武门,再到唐高宗李治顺利即位,都浸润着长孙无忌的智慧和谋略。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之妻长孙皇后的哥哥,李治的亲舅舅,对大唐算是忠心耿耿的,因此也备受这三任皇帝的礼遇和厚待。李渊在位时,封他为齐国公。李世民临死前对大臣们说“我能拥有天下,长孙无忌有很大功劳啊。”李治即位后,封他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作为唐太宗的第九子,李治除了嫡子这一优势外,性格柔弱的他能当上皇帝,全靠舅舅长孙无忌从中周旋。唐高宗在位期间最大的政治事件,莫过于废黜王皇后了。李治虽然比较懦弱,性格温和,但在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氏为皇后的问题上却相当果断。为了铲除阻挠自己立新皇后的障碍,李治找了各种原因杀掉了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