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启示(第2/3页)
不管姓社姓资,要富强、统一,就要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建立这样的架构。这是百年中国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经验。如果光从经济发展速度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年均增长8%~9%,可谓不俗。考虑到中间适逢世界经济大危机,更为难得。可是,导致国民党统治坍塌的种子也已埋下。原因是在制度选择上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
(1)经济上向德国、苏联学习,重蹈清帝国19世纪的覆辙,政府及官员热衷于直接或间接控制工矿企业和银行,形成庞大的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官僚经济体系。
(2)政治上抛弃民主,以国情特殊、国民素质低下为借口,实行“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的法西斯主义”(毛泽东语),剥夺公民的各项自由,建立了一个专制统治的全能政权。
(3)执政党以先知先觉自居,实行“训政”,教化民众,抹煞政府、社会与私人空间的界线;千方百计削弱公民社会,控制本世纪初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社团,使之成为毫无独立性的工具;剥夺公民的结社自由,从而使公民的真正意愿无由表达,执政党失去牵制力量,走向毁灭之路。
(4)建立史无前例的书报检查制度,取消言论、出版自由,舆论监督化为乌有,自由探讨成了厉禁,以言定罪,噤若寒蝉。
国民党政府贿赂公行,彻底腐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全面破产,都可从制度缺陷中找到根源。今非昔比,但今日中国面临的许多问题,仍可以史为鉴。一些善良的朋友开出种种药方,希望对救治时弊有所裨益。这些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应该考虑的是根本问题在哪里。
有的着眼于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后现代理论、道德规范,如此等等。应该提醒这些朋友不要忘记三个情况:1.20世纪上半叶的统治者无不口口声声子曰、诗云;中华道德文章,世界第一。2.我国有56个民族,各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任何族群都无法割断传统;加上现代公民意识觉醒,价值取向成了不容干涉的私人空间;靠思想文化如何凝聚统一?3.思想文化是多元的,没有健全的现代文化教育制度,各种思想观念无所附丽,亦无从传播、讨论、发展。
“知识经济”大约是目前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这当然是好东西。睿智如吴敬琏等经济学家一再撰文指出:不是资金、科技,而是制度才是决定因素。不管政府的意愿如何,资金和人才总是在国家和地区间流动。流向自由,流向法治,流向美好的环境,流向廉洁、高效的管理。
“环境保护”,人们关注的又一热点。科技和观念的转变都很重要,资金也不可缺少。但关键仍在制度。中国的环境为什么破坏得如此悲惨?
首先,没有确立言论自由和民主制度。一个代表(马寅初)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讲人口问题,居然成了弥天大罪!有民主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议员(代表)在议会(人民代表大会)的发言,是不受追究的。我国的政治家反其道而行之,不但留下一个很不光彩的记录,而且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在“人多,热气高”的吆喝声中,多生了几亿中国人。要活下去怎么办?造田!湖泊,山林,草原,江河,一一遭灾。
其次,建立了一个命令经济体系。领袖和领导的指示就是真理。于是,“大跃进”、大干快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世界史上罕见的资源、环境稀奇古怪的大破坏,一一见诸神州大地。时至今日,不少地方,仍是权比法大,领导拍板,环保部门不敢说话;加上黑箱作业,公民和传媒即使有勇气也无从监督。
再次,全面确立无人负责的公有制。资源、财富,样样公有,不拿白不拿,不用白不用,不花白不花!到处都是掠夺式经营,各显神通化公为私,哪里顾得上环境?
第四,关起门来我最大。老子的制度无比优越,环境破坏是资本主义的弊端,与我无关。翻一翻20世纪60—70年代的报刊,领略当日嘲笑别人的豪情,真是别有一番滋味。闭关锁国,文化教育不发达,必然导致群体愚昧,特别是当官的知识水平低下,眼光短浅。
如不从制度的高度去反思,我们学不到足够的东西。统一、富强、民主、自由、现代化,多少年了,中国人翘首以望。百年梦寻应成真。
深化制度改革,扩大开放,勇敢地“与国际接轨”,这些流行语汇蕴藏着20世纪的历史经验。眼睛紧紧盯住制度环境,老老实实学习别国成功的经验,这是对21世纪中国最好的祝愿。作为史学工作者,继续在20世纪中耕耘,寻找有益的启示,是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