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无非是一个历史符号答彭晓芸问(第2/4页)

第三件事是支持戊戌变法,又促成戊戌政变。1897年他两次上书提出改革建议都是很有建设性的。他赞同康梁的改革主张,但在改革步骤方面,比康梁理性、扎实。一开始他就提出来所有旧的官员要妥善安排,要给予荣誉职务,而实质的改革要依靠真正有才能的、思想开明的人做,这比康梁稳妥。学术界对如何评价他在政变前夕的告密行为有争议,不妨从另一角度看:他仅是支持改革的将领,不是革命家,也不是旨在夺权的大阴谋家;康有为要他派兵围困颐和园逮捕慈禧,是极其荒唐的政变阴谋,这个阴谋和其他极端举措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57 ;他举报这个阴谋,不必苛责。

第四件事是在义和团事件中,他参加“东南互保”,镇压义和团。东南互保使山东以南半壁江山免遭外来侵略者和暴民荼毒。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对中国的一大贡献,对国家有好处,对人民的福祉有好处。

第五件事,他是清末新政主要支柱之一。

清政府最后10年是非常辉煌的10年,是20世纪中国很重要的历史阶段,对中国转型贡献很大。它的三大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1)废除科举、建立新的教育制度,这是了不起的成就;(2)从改革原有的、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着手,然后过渡到采用西方的大陆法系,推动中国司法的现代化,这也是了不起的变革;(3)在预备立宪过程中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或政治体制的变革,推动旧的国家机关转变成新的国家机关;着力推行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各级地方自治;各省建立咨议局,中央成立资政院,是现代议会的雏形。与此同时,注重发展现代经济,推动了私营经济大发展。

袁世凯是直隶总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不但与张之洞联手,促请清政府当机立断,废除了科举,而且他领导下的直隶的教育发展是走在全国前面的。1902年直隶已经有6间大学和高等学堂。这在全国很少见,广东高等教育就比它落后,其他大部分地方都比他们落后。1902年,废除科举之前三年,直隶已有4千多个小学,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另外,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和官制方面,他也走在前面。义和团事件之后,天津被八国联军占领了,交还时规定中国不得在这里驻军,袁世凯就编练了3000警察,你不准我驻军我总可以有警察吧?警察进去,一下子将这个地方管住了,中国的警察制度就是从那个时候发端的。更为重要的是勇于推行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地方自治。中国第一个由选举产生的县议事会是1907年8月18日成立的天津县议事会;县董事会则是它的行政机关。相应地他率先在直隶建立新式的司法机关,强调“司法独立,万国通例”,中国也要走这条路。与此同时,他裁撤靠需索百姓为生的众多门丁、差役,改用有固定薪金的精干的书吏、衙役;裁撤官员的陋规,同时改善他们的待遇,如此等等,努力建设一个新式的政府机关。

在经济建设方面,脍炙人口的修建京张铁路的故事,袁世凯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从利用铁路余利修路,到全部依靠中国人自己修建,决策者都是袁世凯。他为抵制英国人霸占开平煤矿而开办滦州煤矿,为解决北京饮用水的水质问题而倡办自来水公司,如此等等,为数不少,有益国计民生。

第六件工作,是当民国总统。

他当上总统以后,还是有不少建树。

首先是稳定了全国局势,五年没有出现大的动乱。在一次天崩地裂的革命后和列强虎视眈眈、频频挑衅的状况下,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次,扭转了辛亥革命后财政混乱的局面。革命的直接后果之一,是财政体系崩溃,赤字高达3亿多元,中央财政库存剩下9万多元。袁世凯起用周学熙等理财,1915年实现了财政平衡,堪称奇迹。

此外,着手统一币制;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立法、修法,减免一些不恰当的税收;如此等等,延续了清末新政,为民国初年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在行政体制方面,他顶住国民党很多人的反对,推行军政分开,认为全世界都要走这条路,坚持军队和民政机构要分开,分别设置民政长和督军。这些都做得不错。

此外,他非常勤政,重用留洋归来的青年才俊,口碑甚好。

彭晓芸:对于袁世凯的外交策略,似乎评价很不一样,有的说他签订二十一条是“卖国贼”,而曾经做过袁世凯英文秘书的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则对他评价颇高,他在书中写道:“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颇有外交手腕的领导人。”您同意这种看法吗?他为什么给袁世凯如此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