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袁世凯:成就与罪错(第3/8页)

四、关于袁世凯“卖国”

这个说法很多。其实他在外交上也有相当大的建树。

第一,他解决了蒙古问题。原来大清帝国时代,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到辛亥革命后,蒙古在俄国的鼓动下要求独立,搞出很大问题。可以说,袁世凯时代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1915年《中俄蒙协定》签订,一方面承认蒙古自治,另一方面承认中国的宗主权,承认蒙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做到这一步,至少维护了中国的主权。这应该算是一个成就。

第二,他最大的成就是21条的谈判。过去都说21条卖国,现在全部材料都公布出来了,袁世凯怎么批示,怎么签字,怎么改,都有影印件,一条一条非常清楚。当时日本提出的21条分成五个大的部分,称为“号”,“号”下面设多少条款。其中最厉害是第五号的七条:一、要求中国中央各部都请日本顾问,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由日本派驻顾问来控制;二、所有重要地方的警察由双方合办,实际等于控制警察权;还有一条,中国要用日本军械,最少一半以上,或者在中国办厂制造军械,用日本材料,请日本技术人员。也就是说,军事上也全面控制起来。这就是把中国变为殖民地。日本原来在朝鲜就是这样做的,做到一定程度再宣布朝鲜和日本合并,完全变成殖民地,日本想让中国也走这一步。对此袁世凯批示,第五号的七条根本不用讨论,坚决不同意,没有商量,坚决抵制。其他凡牵涉到中国主权的也抵制。比如提到,日本人在中国内地所办病院、寺院、学校、工商企业和耕作等,可以拥有土地所有权。他批示:租可以,但土地不能卖。现在我们认为,外企买卖土地无所谓,只要在中国管理下就不用怕,商业行为而已。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袁世凯坚持不同意。凡是一牵涉到主权他就这样。另外他采用拖延战术。日本人要求天天会谈,他说太忙了,改为一周会谈一次,日本人不同意,最后妥协为一周会谈三次。而且尽量减少实质的谈判时间。他用的是拖的办法,因为他知道中国没有能力对抗日本,想将消息透露出去,请其他国家对日本施压力,利用帝国主义的矛盾减少中国的损失。他真是这样做的。每次谈判前后,他都要亲自听取汇报。当时的外交次长曹汝霖说,每天早上七点到总统府,总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大家一起早餐,商量谈判怎么处理,每次谈判后必须立即到总统府汇报。另外还派顾维钧,一个外交家,当时袁世凯的外交秘书,到英国和美国的使馆通报谈判消息,让他们充分掌握情况,给日本施压。这样各方面共同努力。从1915年1月18日提出,经过三个多月谈判,一直到了5月7号,日本人发出了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答复。没有办法,经过最后的讨价还价,一直到5月9号离最后期限差一个小时,才签了字。所谓21条,实际上真正接受的不过10来条,而且经过谈判,有不少修改。在当时中国那么弱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这步真是很不容易的,应该讲袁世凯起了很大作用,这是他的一个功劳而不是罪过。

现在流行一个说法,袁世凯为了当皇帝,不惜牺牲中国的主权换取日本支持,网上书上都这样讲,其实没有那回事。袁世凯的称帝是一个罪过。但他在21条谈判过程中,并没有以此做筹码来换取日本对他的支持。现在看到的史料显示,日本人和其他列强的外交代表一开始就表示不同意袁世凯称帝,提醒他不要轻举妄动,改变局势会带来很大危险,造成不可控制的局面。袁世凯没有听。当中日本和英国都有私下表示支持的记录,英国驻中国公使朱尔典,他曾到总统府当面跟袁世凯谈话,其实是表示支持,对袁世凯决定称帝起到很大作用,日本人也有过这类记录,但都是少量的,而且到最后,他们都明确表示反对,尤其是日本驻中国的公使讲得非常明确。所以从外交上来讲,这个人没问题,在称帝这件事上他没有采取卖国求荣的方式。

五、袁世凯真正的错误

袁世凯真正的错误或者说罪恶,就是称帝。从1915年开始筹备,到1915年12月10号举行登基典礼,宣布从1916年元旦开始改为洪宪元年。民国的总统来做这个事,违反了约法,是背叛民国,是罪恶。这样一来众叛亲离,不但孙中山和其他很多地方的领导人反对,而且北洋军内部的实力派也一个个表示反对。段祺瑞当时是掌握军权的陆军总长,后来是代理国务卿,请病假,根本就不愿意上班;他另外一个重要的军事将领王士珍也说病了,不上班;冯国璋之前一再问他是不是称帝,他一直否认,最后成为事实,冯国障也反对。所有重要的人物都反对。连他终生的朋友,文人徐世昌,是他没有发迹的时候就认识的,还曾支持徐到北京考试,也请假,跑到天津根本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