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袁世凯:成就与罪错(第2/8页)

一是推行军政分开。原来在大清帝国时代,总督是所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管军事又管政治,全部权力都抓在手上。他推行权力分开,军事由督军管,另外各省设民政长,也就是省长,推行手法相当有力。国民党一些都督说他别有阴谋。他撤了三个都督,都是国民党人,就有人说他夺权,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要建设现代国家就要这么做。如江西都督李烈钧,江西商会和议会揭发李烈钧有严重问题,既贪腐又霸道,举了十多条罪状。李烈钧当时没怎么答复,到抗日战争期间他写回忆录也没有答复,按道理如果真的受了那么大冤屈应该要答复的,而且那时袁世凯老早不在人间了。他将李烈钧撤掉,军权交给欧阳武,也是国民党人。而在广东,他撤掉胡汉民,任命了陈炯明。陈炯明当时是国民党当中是最能干的一个重要人物,国民党元老邹鲁写信给陈炯明,让他不要接受任命,胡汉民和陈炯明一起回信说不用担心,没有问题。所以,说袁世凯有军事阴谋的说法站不住脚,其实他是要推行现代国家制度。另外他实行了文官考试。有些人为了说明科举制度好,发明了很多想当然的说法,而袁世凯将科举制度的优点在文官考试制度中继承下来了。这个考试当时所设的科目我认为很合理,国际知识、法学知识,还有财经知识,总共五个科目,只要加上一门电脑课,拿到现在考公务员,我觉得也很合适。

不但这样,袁世凯是最愿意使用海归人才的。他编练新军就大量使用从国外回来的军事人才。比如段祺瑞是19世纪80年代由李鸿章送到德国学习炮兵的,但1890年回国后李鸿章要他去教书,做军事学校教员,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直到袁世凯1896年小站练兵,才将段祺瑞找来,一方面管保定的军事学校,一方面训练炮兵,到后来他就成了新兵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也是袁世凯的很重要的军事将领。凡是留学归来的人才袁世凯都很重视,很会用人。他是想将中国搞好的,另外这个人很勤政,每天很早起来,从白天到黑夜都忙碌处理政务。政治上是有建树的。

三、袁世凯在经济上的建树

经济上,袁世凯是个坚定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不但清末他在直隶抓建设时如此,就是在民国,他为经济发展所做的事情也是非常正确的。

首先他把财政整顿好了。清末经过义和团事件后,慈禧太后开始改革,决心很大,整个中国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政府的税收增长很快。19世纪末,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年就有七八千万两,到辛亥革命前期,财政收入达到将近三亿两。十年期间增加那么多,很不简单。但这个好势头被革命打断了,因为军费大量增加,各地增加了所谓“革命军”,其中很多是民军,民军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民间所谓自卫团,另外一部分说得直接点是土匪,加起来就是革命军。当然还有新军是经过训练的体制内的军队。大量的民军打着革命的旗号进入政府系统。养兵要钱,遣散也要钱,军费增长几倍,政府财政无法负担,到了非常穷困的地步。财政被搞乱了,要恢复平衡很困难。袁世凯一方面保持了全国的统一,在1949年以前,全国统一的时间并不长,袁世凯时代是一个。另一方面,他着手整顿全国经济,用了几年工夫,到了1914—1915年,实现了财政平衡而且有所盈余,当年盈余二千多万两,可以说是了不起的成就。

他制订了一系列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比如减免税收,还为创立新公司实行保息制度,保证新公司首年可以得到政府股息补贴,五六年以后慢慢归还。建立严格的专利制度,而且纠正了原来的专利制度的误解。清末的专利制度就是垄断制度,并不鼓励技术创新。袁世凯将这些都加以改革,所以辛亥革命后整个经济发展得相当快。现在大家都说“一战”期间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实不但“一战”期间是这样,“一战”前和“一战”结束后好几年,经济都是高速发展的,这里就有袁世凯的功劳,因为他在制度方面下了功夫。

经济上袁世凯很有成绩,而且很会用人,用了一些很能干的企业家,包括张謇、周自齐、周学熙这样一些人。所以经济上做了很大贡献。

但是,一些人指责袁世凯为了帝国主义利益甚至私人利益,出卖了国家权利,搞出了一个善后大借款。到现在我们很多历史书还在讲,袁世凯借了两千五百多万英镑的外债是出卖了国家主权,借款也没有经过国会讨论是违反了制度。

对于这点,必须首先搞清楚当时为什么借款。连孙中山、黄兴他们都承认,不借款的话政府根本无法维持下去。1912年,中国政府的支出是一个月九百多万两,而国库只剩九万两,这就是革命的后果。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外债。不借就完蛋了,国民党也不否认这点。所以借款是有必要的。那程序合不合法?当时财政总长后来拿出了记录,1912年12月,国会讨论的结果是通过借款条款。但史料上说,后来国会又发表声明,说不同意借款。其实原来就通过了,而且按国会通过的条件签订了合同,签了字以后又说要讨论。这是故意捣乱还是为了国家?出尔反尔。再众口一词说袁世凯违法,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