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回首彭城之战(第3/4页)

而项羽呢,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军事胜利,收服了楚国的失地,重新夺回了楚汉战争的主导权,但他的损失却是更为惨重的。首先,他失去了雍、塞、翟、河南、河内、韩等大量重要与国,不得不从此面对稳固地占有蜀汉关中地区的强大敌国——汉王国。其次,彭城之战后,项羽失去了一国主宰天下的绝对霸权,不得不容忍齐赵地区和南楚地区的诸侯各国自主独立,以争取他们共同对抗以汉为首的敌国。进而,彭城之战后,楚军始终无法越过荥阳西进,在汉军的坚守之下,被动地陷入围城攻坚的长期消耗战中。从此以后,项羽无法再用他所擅长的奇兵速决的方式攻击汉军,逐渐失去了战略优势。

彭城之战后,楚汉相争进入相持阶段。

————————————————————

[1] 《史记·项羽本纪》记其事说:“汉使张良徇韩,乃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史记·留侯世家》说:“良说项王曰:‘汉王烧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说法不同。《汉书·张良传》记其事说:“时汉王还定三秦,良乃遗项羽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复东。’又以齐反书遗项王曰:‘齐与赵欲并灭楚。’项羽以故北击齐。”今从《汉书》并作补充解释。

[2] 《史记》和《汉书》的记载,都是汉朝的史官站在汉朝的立场,依据汉朝的史料所做的编撰,对于楚国方面的军事部署和行动,几乎没有涉及。笔者在叙述这一段历史时,不时有意识地转换到楚国的立场,依据汉军进攻中遭到的抵抗来复原楚国的军事部署,尽可能恢复历史的真相。

[3] 参见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第十一章“籍贯限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四十五A,1990年。

[4] 刘邦与张耳早年的交往,参见拙著《秦崩》第一章“战国时代的刘邦”、第二章“秦帝国的民间暗流”。

[5] 申阳受封河南王的缘由,参见拙著《秦崩》第八章之一“章邯投降”。

[6] 魏豹对于项羽在领土分割上的不满,参见本书第三章之五“魏豹反汉被擒”。

[7] 关于司马卬受封殷王缘由的详细,参见拙著《秦崩》第八章之一“章邯投降”。

[8] 张耳的婚姻,参见拙著《秦崩》第一章之十“刘邦的追星历程”。

[9] 刘邦的婚姻,参见拙著《秦崩》第二章之三“酒色婚配新生活”。

[10]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英豪列传》,席代岳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9年,第1601页。

[11] 秦汉时代,乡里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复杂而因时因地不同,我在这里只是尽可能作一个简要的通识性概括,挂一漏万是不可避免的。史学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有大量的成果,邢义田《从出土资料看秦汉聚落形态和乡村社会》,收于氏著《治国安邦》,中华书局,2011年,是结合出土文献的新型综合研究,可参见。

[12] 参见吴荣曾《监门考》,收于氏著《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

[13] 参见马新《两汉乡村社会》第四章第二节“两汉乡村的里社”,齐鲁书社,1997年。

[14] 蔡邕《陈留东昏库上里社铭》,有各种版本,一般多用《太平御览》本(卷五三二),我最初也用了此本,后经查对,此本是删改本,错误百出,不可用。后读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本(卷七十五),再读杨以增校刊《蔡中郎集》本(卷五,台湾中华书局,1971年刊《四部备要》本)。杨本叙版本来源清晰,有校勘记,较优,遂置换用杨本,并将全文标点附录如下:

曰社祀之建尚矣。昔在圣帝有五行之官,而共工子句龙为后土,及其歾也,遂为社祀。故曰:社者,土地之主也。周礼建为社位,左宗庙,右社稷,戎丑攸行。于是受脤,土膏恒动,于是祈农,又班之于兆民,春秋之中,命之供祠。故自有国至于黎庶,莫不祀焉。

惟斯库里,古阳武之户牖乡也。春秋时,有子华为秦相。汉兴,陈平由此社宰,遂佐高帝克定天下,为右丞相,封曲逆侯。永平之世,虞延为太尉、司徒、封公。至延熹,延弟曾孙放,字子仲,为尚书。外戚梁翼,趁宠作乱,首策诛之。王室以绩,诏封都亭侯,太仆、太常、司空。毗天子而维四方,克错其功,往烈有常。于是司监爰暨邦人,佥以宰相继踵,咸出斯里,秦一汉三,而虞氏世焉,虽有积德余庆终身之致,亦斯社之所相也。乃兴树碑作颂,以示后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