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回首彭城之战(第2/4页)

浚河下游一段,今称祊河,在临沂汇入沂水。沿祊河去费县,寻得秦汉费县古城,在河的北岸上冶镇西毕城村,有残存城基。又去平邑县,南有南武城故址,一面依苍山为屏障,三面夯筑环形城墙,珍奇而壮观,历史从春秋到秦汉延续至北齐。浚河发源于平邑北部山里,往东南流向费县,南武阳故城在河西的仲村镇北昌乐村,遗址在田野间。西去不远,即是秦汉卞县故址,在泗水县泉林镇,泗水的源头所在。

项羽为奇袭彭城穿越鲁中山地的路线,以古地名而言,启阳—费县—卞县—鲁县,以今地名而言,临沂—费县—平邑—泗水—曲阜,以自然地理而言,蒙山、沂山之间的浚河、泗水河谷。这一带地方,古代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孔子、曾子、郑玄、王羲之、刘勰……宛若群星灿烂[28]。

抵曲阜望徐州,一望无际的淮河平原,往来已经了无悬念。

彭城故地在徐州,我曾经多次往来停留。徐州环城多山,九里、龟山在北,云龙、凤凰在南,西有卧牛、马山,东有骆驼、狮子,都是孤立的浅山,突起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交通四通八达,浅山间断环绕的徐州,易攻难守,古往今来,都是反复争夺、频繁易手的军事据点。

遥想当年,刘邦统领六十万联军伐楚,一举攻入彭城,同时项羽正统领楚军主力在千里之外以莒县为中心的城阳郡一带与田横作战,艰难如深陷泥潭。

浚河浚河发源于平邑北部山中,往东南流向费县,下游一段,今称祊河,在临沂汇入沂水。由平邑西去到泗水县,是泗水的源头所在。蒙山、沂山之间的浚河、泗水河谷,古来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孔子、曾子、郑玄、王羲之、刘勰等人,宛若群星。当年项羽奇袭彭城,正是走的这条道路。

这个时候,联军已经攻入楚国的东郡和薛郡,由西而东威胁着项羽军的侧翼。远在城阳郡的项羽,如果想要迅速回师彭城,沿沂水南下,经由临沂—苍山—兰陵一线,是快捷的必由之路。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刘邦将联军重兵布置在徐州东北,准备迎头痛击回师彭城的楚军。以后事推测前史,两千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占领胶东的日军南下攻取徐州,正是沿着这条线路而来,而李宗仁所指挥的国民党军主力,也正是部署在徐州东北的台儿庄地区阻击日军,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战。

身在徐州的刘邦,虽说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但他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深知项羽的天才武勇,不敢掉以轻心,他是有所准备的,准备好了在徐州东北与项羽军决战。正是因为有成算在胸,他才敢饮酒高会。奇怪的是,项羽军一直没有在徐州东北出现,一等不来,二等不来,不祥的寂静当中,突然传出项羽军已经走浚河河谷穿越鲁中山地,经鲁县—胡陵南下攻占了萧县,切断了联军的退路和粮道。

这个时候的刘邦,大概只有一种感觉,仿佛在黑暗中持刀向前搜寻败退的敌手,突然间,敌手窜到自己身后,一刀刺杀过来……刘邦指挥联军仓促迎战,结果是前所未有的惨败……他的感觉,大概是刚刚转过身,刀锋已经直逼胸前,招架躲闪中,刀被击落,身负重伤,幸亏撒腿跑得快,保住了性命一条。

彭城之战和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最大规模的两次决战。垓下之战,六十万联军在韩信的指挥下,击败项羽所指挥的十万楚军,楚国由此灭亡。彭城之战,项羽指挥三万楚军,击败刘邦所指挥的六十万联军,汉国并未因此而亡,反而是经历了败退、相持的阶段,越战越强,终于全面反攻,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两次类似的大战,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德国军事史家克劳塞维茨说得好,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国家间全面对决的最终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力量总和的较量。全面地观察刘邦自反攻汉中成功以来直到彭城惨败的历史,仔细地分析双方的得失,可以综合地说:刘邦之得大于失,项羽之失大于得。

正如军事史家们所指出的那样,“刘邦虽然在彭城之战惨败,损失严重,功败垂成,但他夺得了关中及关东部分极为重要的战略地区,人力、物力和领土都成倍地扩张,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完全摆脱了鸿门宴前后有可能随时被项羽消灭的危险境地”[29]。

徐州楚宫彭城故地在徐州,我曾经多次往来停留。徐州环城多山,浅峰间断环绕,道路四通八达,古往今来,都是反复争夺、频繁易手的军事据点。戏马台在城中,传说为项羽检阅士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