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张耳来归

汉二年十月,身在废丘的刘邦,隆重迎接两位旧友的到来,一位是常山王张耳,另一位是韩申徒张良。

张耳是项羽所封的十九王之一,自田荣起兵反楚以来,一直遭受陈馀和齐国联军的攻击,如今兵败,前来投靠旧友。

张耳与刘邦的交情,可以一直追溯到战国末年,那时候,张耳是名满天下的国侠、魏国的外黄县令、黑白两道通吃的名流。而刘邦呢,他是浪荡丰邑故里的乡侠,视张耳为偶像,曾经多次前往外黄张府请谒追随,奉张耳为大哥。

刘邦和张耳间的游侠交谊,因为秦始皇统一天下而中断。张耳被秦政府通缉,逃亡到陈县潜伏,刘邦浪子回头,归顺体制作了秦王朝的泗水亭长[4]。秦末乱起,张耳投身陈胜义军,活跃于赵国地区,先后出任赵王武臣和赵王赵歇的丞相。巨鹿之战后,统领赵军主力随同项羽征战入关,与先前进入关中的刘邦久别重逢。

秦统一天下,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项羽军进入关中,在汉元年(前206),十五年后再相见时,刘邦已经年过半百,五十有一,张耳比刘邦年长,怕是已经年近六十了。关于二人在关中的这次久别重逢,史书没有只言片语提及,我们只能根据二人终生关系亲密,进而结成儿女亲家的事情合理推想,当是何等一种感动的场面。

张耳兵败,不得不弃国逃亡时,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东去投奔项羽,因为自己是项羽所封,求助于西楚霸王是理所当然;另一条路是西去投奔刘邦,看重的是个人之间的生死交情。张耳曾经犹豫不决,部下甘公善观天象预测未来,他劝谏说:“汉王进入关中时,五星聚集于东井。东井是秦的分野,应了先入关中王秦的约定。眼下西楚虽然强大,未来的天下必定归属于汉。”张耳听从了甘公的意见,决定带领残部西入关中投靠刘邦。

张耳来到刘邦身边时,正是韩信围攻废丘不下,刘邦正在考虑新的战略部署的时候。张耳的到来,使刘邦大为高兴,喜上加喜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张良也从楚国脱逃,抄小道来到了废丘。此时此刻的刘邦,久久地沉浸在喜悦当中,这种喜悦,不仅有旧友再次重逢的欢情,也有人望所归的满足,更有因为二人的加入而推动局势大步发展的期待。

攻占关中后,刘邦急于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汉军出关中,首当其冲的是河南王申阳,东进的大道——山川道几乎都在河南国境内。申阳本是赵国的将领,巨鹿之战后,项羽统领诸国联军与章邯所统领的秦军在安阳一带拉锯对峙,申阳统领赵军别部由孟津强行渡过黄河,攻占了洛阳和新安之间的河南县(现洛阳西),切断了章邯军走山川道与关中地区联系的唯一通道,完成了对于章邯军的战略包围,迫使章邯投降。项羽论功行赏分封天下,用河南所在的三川郡酬劳申阳,封他为河南王[5]。

张耳多年出任赵国丞相,是项羽所统领的联军中赵军的主帅,申阳是他的旧部。张耳的到来,使刘邦获得了夺取河南国的新筹码。刘邦隆重迎接张耳,以王者之礼相待,承诺一定帮助张耳回归故国,重振山河。与此相应,刘邦得到张耳的协力,统领汉军大出函谷关抵达陕县(现河南三门峡市),军事压力和外交劝降双管齐下,迫使申阳归服,顺利地打破了项羽在黄河南岸的第一道防线。

打通河南以后,汉军逼近项羽在黄河南岸的第二道防线,攻击目标指向了领有颍川地区的韩国,项羽新封的韩王郑昌正坐镇阳城(现河南登封东南),举国阻止汉军东进。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多年出任韩王韩成的申徒,他的到来,不仅使刘邦重新得到了须臾缺少不得的军师,而且为解决郑昌韩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经过张良的策划,刘邦任命韩襄王的庶孙韩信为前部,对郑昌韩国展开军事进攻。这位韩信,后来被刘邦封为韩王,因为名字与汉军大将韩信相同,史书上为区别起见,往往称他为韩王信。

韩王信是张良辅佐韩王韩成攻略韩国时找到的,身材高大,武勇有力,被任命为韩军将领,后来同张良一道统领韩军随同刘邦攻入关中。刘邦被封为汉王去汉中就国时,韩王信没有随同韩王韩成东去,而是继续跟随刘邦去了汉中,成了汉军的一员将领。为了有利于击败郑昌,张良建议刘邦任命韩王信为将,重新组织韩军,用恢复故国的大义名分展开军事行动。果然,韩王信进军顺利,迅速攻下十几座城池。申阳归顺后,刘邦亲自统领汉军主力抵达河南,支援韩王信对阳城展开猛攻,郑昌被迫投降。

汉二年十一月,刘邦废除了河南国,改为河南郡,直属于汉。他又封韩信为韩王,领有颍川地区,继续统领韩军随同作战。完满地解决了河南国和韩国的问题,突破了项羽在黄河南岸所设置的两道防线后,刘邦回到了关中,开始致力于关中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