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风雨欲来,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第3/9页)

适逢窦宪和邓叠班师回京,刘肇于是下诏让大鸿胪去郊外迎接,并按等级赏赐军中将士。窦宪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和帝盯上,进城之后毫无防备地被拿下,被收回大将军的印绶,更封为冠军侯。一同被逮捕的还有邓叠、邓磊、郭举、郭璜,随后他们全都被杀。而窦氏兄弟都各回各家,回到封地后,和帝下了一份诏书,命令他们自杀。窦太后还政于和帝,被囚禁在“南宫”。

汉和帝挣脱了束缚,窦太后在南宫反思了一段时间,决定向光武帝阴皇后和汉明帝马皇后学习,主动消减了自己的供奉,开始过粗衣素食、清心寡欲的日子。

五年后,窦太后去世。丧事还没办完,汉和帝生母梁贵人的姐姐上书要求为梁贵人平反,大臣们也纷纷要求贬抑窦太后的尊号。汉和帝看在窦太后养育自己的份上下不了手,亲手写下诏书:“窦氏虽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减损……其勿复议。”

汉和帝将窦太后与汉章帝合葬于敬陵,并改葬了生母梁贵人,上尊号恭怀皇后,所有礼仪和窦太后相等。窦太后去世,窦氏一族势力瓦解,但这实际上并不算一个好消息。

邓氏与阎氏专权

夺回政权这一年,汉和帝刘肇十四岁,这让那些盼望汉室脱离外戚专权的大臣们看到了再创“光武中兴”的希望,年轻的刘肇似乎还有很多时间来完成这个伟大的理想。窦氏家族的势力消散之后,汉和帝开始亲政。虽然年纪小,但是他很勤奋,每天早起临朝,深夜仍批阅奏章,汉朝似乎要迎来一位英明的皇帝。

公元92年,这年多灾多难,东汉多个郡国先是出现大旱,接着又有蝗灾。刘肇心急如焚,认为这是老天爷在惩罚汉朝,于是多次下令理冤狱、薄赋役,并召集各阶层官员开会,认真思考造成天灾人祸的原因。公元96年,蝗灾一路传到了京城,刘肇为此很自责,认为一定是自己哪里做错了,于是下诏:“蝗虫之灾,殆不虚生,万方之罪,在予一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和帝是一个心系百姓的明君。

此外,刘肇十分注重德教风化,提倡以德治国。居巢侯刘般去世,按照规定,应该由长子袭位,刘恺坚持让弟弟刘宪继承爵位,自己则开始了逃亡生涯。有官员认为刘恺这样做违反了朝廷规矩,上奏刘肇请求收回刘恺的封地。刘肇仔细看过奏折后不仅没有批准,反而下令为刘恺保留封地,等他回来。十几年过去,刘恺还是没有回来,有官员旧事重提,再次请求刘肇收回刘恺的封地。侍中贾逵上书说:“孔子曰,能以礼让,治理国家有什么难的呢?刘恺为了自己的兄弟而放弃爵位,证明他有一颗乐善之心,这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善举。为了助长这种良好的礼让之风,实在不应该收回刘恺的封地!”刘肇非常同意贾逵的意见,于是下诏:“王法崇善,成人之美。”不仅同意刘宪袭位,而且召回刘恺,封他为郎。

刘肇办事讲究公平、公正。窦宪预谋造反的事情败露后,牵连了一大批人遭遇牢狱之灾,班固就是其中之一。造反的事情原本与班固毫无关系,但他是窦氏幕府人物,因此遭到株连,罪不至死但也被免了官。洛阳令种兢因与班固有私仇,抓住这个机会将班固下狱并致死。汉和帝知道了实情后,下诏谴责了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

刘肇为人宽厚,以德服人,如果一定要说他有哪些过错,那就是他太信任宦官郑众,为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郑众,字季产,南阳郡犨县人,汉章帝时,以小黄门迁中常侍。汉和帝时加位钩盾令(御花园管理员),由于不依附外戚,一心忠于王室,郑众受到和帝的信赖。和帝扳倒窦氏一族离不开郑众的出谋划策,和帝能亲政也有郑众的功劳,理应获得奖赏。刘肇掌权后,升任郑众为大长秋(皇后近侍官首领)。这本来也不算多大的事,但情况不妙的是刘肇在精神上太依赖郑众,无论大事小情,甚至国家大事他都要征求郑众的意见。这样一来,以郑众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开始发展。公元105年,汉和帝刘肇病逝,年仅二十七岁。

刘肇去世,皇后邓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站在权力中心的女人。刘肇的身体一直都不好,经常卧病在床。也许是因为身体的关系,和帝的儿子连续夭折,前后多达十余人,因此,后来出生的皇子都送到民间养育。和帝驾崩后,邓绥将长子刘胜、幼子刘隆接回宫中。长子刘胜身体也不好,不适合继承皇位,邓绥就立才刚刚满百天的刘隆为太子,连夜登基,为汉殇帝,邓皇后升为皇太后。才满百天的刘隆当然无法治理国家,一切事物由邓太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