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柳如是踏雪评梅(第5/11页)

小梅点点头。温顺地将头埋在小宛的怀中。

说也怪,小梅自从改名惜惜之后,她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比从前机敏得多。仿佛过去年代投入心灵的痛楚阴影出窍似的离开了她的身躯。待大家都叫惯了“惜惜”之后,小梅这个名字就被人遗忘了。

遗忘一个人的名字并不可怕,而将正在发生着的国家的厄运遗忘了却很可怕。这时的江南正是用表面的歌舞升平掩盖了人心的惶恐。许多人干脆坠入温柔乡不愿醒来。

春节那天,董小宛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位六十开外的清瘦老头刚从北京来,全身都带着一股混乱时局的气味。

陈大娘刚把他让到座位上坐定,小宛就送上了茶,惜惜则端来一盘年糕。他叫袁道珍,与陈老汉交游多年,这次离开北京专程到江南拜访旧友,不料物是人非,故人已乘黄鹤西去。

两行老泪在他脸上痛快地流淌着。小宛和惜惜免不得陪他掉几行泪珠。

袁老汉很能饮酒,这点深得董旻喜欢。两人便在厅堂中摆上杯盘频频对饮。袁老汉喝得双眼发红,显然有些醉了。口中只顾唠叨一些国家之事,董旻素来不爱听,渐渐就睡着了。

倒是董小宛听到那些胡话,心里有些感慨,她想到了李清照。

她有时觉得她自己就是李清照,在逃难途中大声吟诗。

晚上,董小宛梦见北京。她梦见自己正在一座靠近皇宫的府邸中跳舞,为了不让宫中听到声响,她只能用象牙板轻轻地点着板眼,而那些贪官个个都像书上写的那样胖得像猪。

她厌恶极了。便飞身像一只仙鹤似的飞出那座府邸,她在空中看见十几万难民挤在城中各个街角,他们在刺骨的寒风中颤抖、呻吟、抱怨、叹息。她看见努尔哈赤的铁骑,许多清兵用弓箭射她。她掉下地来,从林中冲出两个彪形大汉,肯定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无疑。她大声叫喊着救命。

“救命啊——”董小宛尖叫着从梦中醒来,全身大汗淋淋。

亏得旁边的惜惜快速拨亮了油灯,她才定下神来。叹息道:“我怎么会梦见打仗呢?”

第二天早上,她很早就起了床,甚至比单妈还早,她发现爹醉倒在地,那个老人已不知去向了。

崇祯十二年夏天,董小宛十五岁,她踏入风尘,一生多变的命运便迈开了第一步。

崇祯皇帝一觉醒来,在一堆科举试卷上随便一圈,新科状元向迎天就产生了。向迎天叩谢龙恩之后,便领了一件美差,作为朝廷的钦差大臣出巡江南。

钦差大臣的到来,轰动了秦淮河。名妓们都知道这是大把挣银子的好机会。整条秦淮河几乎重新装扮一新,恭候着向迎天的大驾。留都的大小官员上下齐心,思虑着良策,都想讨向迎天的欢心。而令一位新科状元开心的办法,除了秦淮河上的大群歌妓之外似乎别无良策。

秦淮河上最大的六条画舫被征集到一起,顺着河势并排而下,并用铁链四面锁紧,但依旧有些飘摇。便有人捧着发黄的《三国通俗演义》到画舫上献了一条连环计,将许多木板铺在两船之间,如此则船面更为广阔,纵有百余人跳跃翻滚也如履平地。此计甚妙,反正不是周郎赤壁,又不怕火攻。倒是秦淮河上佳丽如云,比之周郎的小乔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六条画舫全换了篷帐,沿篷帐四周挂上九九八十一盏逍遥灯。灯架是专门从楚地运来湘妃竹割制而成,裹灯的布料是五彩绫绢绣制而成。掌灯时,六条画舫如同六座金殿倒映水上,更是倍加辉煌。舱中则昼夜点着红烛,油漆在烛光下光鲜华彩,分外动人。地板之上铺上大红彩绘的波斯地毯,有檀香木制的几榻,有黄杨木制的阑干,还有斑竹片制作的乡村竹篱,几扇雕窗的空隙处则挂了几幅唐宋时的古画。为了给狎客们助兴,几榻之下还放了些有名的春宫图。六条画舫都挂着色彩鲜艳的透明窗帘,经风一吹,窗纱如梦般飘飞而起便露出窗户来,常有半裸的女子临窗眺望。这一派豪华排场惊动过往行人,河两岸聚集了七八百老百姓,兀自在那里喝彩。

秦淮河上无论是旧院的歌妓,还是南曲的娼女,都不惜血本将本部的名角儿装扮齐整送上船来。柳如是也免不了名列其中,她更想到将董小苑带来露露身手,说不定就名冠金陵呢!

董小宛在院子中独自弹奏古琴。一片树叶飘落在琴弦上,她将它拈起来,却是一张青青的叶子,心里想到:如此美好时光,何故飘零风尘?秋天还远着呢。你这小小的叶子。

董小宛刚过了十五岁生日。陈大娘便在一个风清月白的夜晚和她商量今后的生计,希望在秦淮河上重新造一个画舫,也好多挣些银子。幸得她家世代都是青楼出身,也没什么要遮挡的。董小宛不是没有从良的机会,无奈因为是青楼身世,来提亲的都是些屠夫瓦匠之类的粗俗庸人,而高贵人家又不屑低就。董小宛从小自视甚高,也就横了心,视那世人为火坑风尘为归宿。陈大娘正忙着张罗画舫之事,不巧朝廷派了个钦差大臣来,打乱了秦淮河的秩序,董小宛出庐应客的时间就被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