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琅琊王氏的存亡之道(第4/4页)

二、王导居中,能够调解各方面的矛盾。王导性情宽和,善于忍让,他居京城,掌管朝政,虽然限制了颍川庾氏、浔阳陶氏等大族的利益,但至少各大家族包括皇室,都有稳定的利益,大家可以大体维持和睦共处。相反,如果王导和琅邪王氏被斗垮了,势必打破当时相对平衡的政治格局,各大家族包括皇室,势必会为了权力的重新分配,斗个你死我活。然而,在这样血雨腥风的权力斗争中,谁又能保证拼杀来的权势一定比原来的多呢?谁又能保证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不会覆灭呢?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点的顾忌,是庾亮、陶侃等人,虽对王导有怨言,而不敢轻举妄动的根本原因。

三、庾亮所代表的颍川庾氏,陶侃所代表的浔阳陶氏,他们同王导所代表的琅邪王氏,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在中国历史上,东晋王朝是贵族阶层的黄金时代。在“贵族和皇权共享权力”的政治格局下,贵族享有超越皇权的力量,他们的利益已经得到了最大化。所以,对庾亮、陶侃而言,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维系东晋王朝,如何维系“贵族和皇权共享权力”的权力结构。与之相比,贵族之间的权益矛盾,无疑是次要的。

“八王之乱”紧接“永嘉之乱”,汉族政权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先因自相残杀而遍体鳞伤,后因异族铁骑而荡然无存。值此,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王导凭借高贵的出身,宏远的政治远见,开阔的胸怀和卓越的政治协调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在江南重建我汉族江山,重树我衣冠文明。无论是东晋王朝这个国家机器,还是“王与马共天下”这个权力体系,能够大致满足各方面需要,协调各方面矛盾的王导,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件。

与王导、司马睿等人建立的东晋相比,1327年之后,由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一手扶值的南明,就实在是相距千里了。

王导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也有自己的私心,但他分得清主、次矛盾,知道该忍让的时候忍让,所以他能协调其他各方面的矛盾,维持东晋政局的大体安定。马士英全然不同,他只知道一味排斥异己,贪婪地、毫无止境地追求个人政治利益,完全不顾南明政权的大局。最终,在内部分崩离析的情况下,南明弘光政权只存在了两年,马士英自己也被清军所杀,为天下人耻笑、痛恨,并被归入《明史•奸臣列传》,遗臭万年。

试想,要是马士英有王导的心胸气度,远见卓识,仍占据东南半壁江山的南明弘光政权,又怎会在短短两年间就灰飞烟灭。遥想当年,项羽用区区8000江东子弟,便能横扫天下;孙策用区区几旅吴越义士,便能割据一方;岂有十万雄师,两年间,便溃不成军,一败涂地之理!

试想,要是马士英有王导的智慧雅量,长袖善舞,他就能在南明弘光政权这个根本利益下,协调同东林党、复社成员的矛盾。那么柳如是、李香君的秦淮歌舞便不会谢幕;陈子龙、夏完淳的华亭鹤唳,也不会成为绝唱!

纵观王导一生,他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建国于江左,为汉族政权保住了东南半壁江山;他缔造了“贵族和皇权共享权力”的政治格局,有效地限制了皇权,使得政治决策由皇帝的一人决断,扩大为贵族的一群人决断,相对扩大了政治决策的民主程度。他就如同元老院的长老,一直致力于调解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使东晋王朝这个国家机器,始终能有效运转,不至于分崩离析。他将琅邪王氏带上了家族命运的巅峰,为日后琅邪王氏的持续高贵,打好了基础,定下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