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琅琊王氏的存亡之道(第3/4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琅邪王氏爬上了其家族政治命运的巅峰,而王敦、王导兄弟此时的权势、威望,比起当年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际上,王敦也确实有“司马昭之心”。司马睿死后,王敦忌惮太子司马绍贤明,提议改立一个更易受控制的皇室子弟为帝,为自己日后称帝,改朝换代做准备。

显然,从琅邪王氏再“高升一步”的角度出发,王敦的提议是有道理的,但这次,王导却极力反对,并用自己在朝中和家族内的影响力使王敦这个提议“胎死腹中”。那王导为什么要阻止王敦改立新皇呢?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一手策划建立东晋的王导,是晋皇室的大忠臣,对司马氏忠心耿耿,力阻王敦改立新皇,是恪守臣节。

二、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不仅在于贵族特权对皇权的牵制,也在于各个贵族之间的互相牵制。王敦第一次发兵进攻建康,能得到大多数士族的支持,是因为他们同样不满意司马睿为加强皇权而打压贵族特权。而这次,如果琅邪王氏要再“高升一步”成为皇室,势必打破目前贵族间的权力平衡,激起其他大族的强烈反对,并有可能让他们与司马氏站在一起,反对琅邪王氏。换句话说,肯定会有其他大族的联手反对,琅邪王氏想要改朝换代的风险系数依旧不低,这是王导不能不考虑的。

三、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琅邪王氏根本没有必要改朝换代,晋升为皇室。在士族社会的社会结构下,相对于皇室的高处不胜寒,随时都会有危险,琅邪王氏高等贵族的位置好太多了。随后,东晋南朝的历史发展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从东晋到南朝宋、齐、梁、陈,一个朝代、一个皇室,长不过103年,短则只有23年。相反,在士族社会的社会结构下,无论朝代如何变化,琅邪王氏最高等贵族的社会地位却始终不变,琅邪王氏的子弟在东晋南朝近300年的时间里,始终能钟鼎玉食,享尽人间繁华。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的血统绝对比任何一个皇室都要高贵,是真正蓝到发紫的蓝血贵族。以至于在王导去世后的200多年后,一代枭雄,西魏权臣宇文泰(后被追谥为周文帝)在面对身为自己俘虏的琅邪王氏子弟王褒和王克时,竟冒认他们为舅舅,他曾如此煽情地说道:“我就是琅邪王氏的外甥,你们都是我的舅舅,请看在亲戚的情面上,不要再怀念家乡了。”然而,实际上宇文泰出身低微,他的母亲根本不可能是琅邪王氏的女子。他之所以要冒认俘虏王褒、王克为舅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借琅邪王氏的招牌,来抬高自己的出身。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琅邪王氏,在当时人心目中的高贵程度,连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也要沾他们的光。相信,东晋“王与马共天下”政治格局的设计者王导,对这样的历史发展,是有预见性的。所以,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他反对王敦进一步的篡位行动。

也正因为上述原因,当两年后,王敦又一次率军攻向建康,意图篡位之时,王导旗帜鲜明地倒向晋明帝司马绍一边,并代表琅邪王氏与王敦彻底绝裂,划清了界限。

王敦这一次率军进攻建康,也没了上一次的运气,先是自己重病卧床,不能亲自上阵指挥,后来帐下大将又接二连三地战败。重病在身,加上不断的战败消息,王敦,这个一代枭雄,终于没能实现他篡位的野心,含恨而死。王敦的军队,在王敦死后,士气大挫,很快被忠于皇室的东晋军队剿灭。

王敦之乱平定后,晋明帝司马绍非但没有牵连怪罪王导,反而因为王导坚定支持自己的立场,加封王导太保,并晋爵始兴郡公。可以说,王导同琅邪王氏,并没有因为王敦叛乱失败而遭到大的损失,王导仍旧官居宰辅,琅邪王氏也仍旧是第一豪门。

晋明帝司马绍年轻英武,睿智果断,很想大干一番事业,但无奈天不假年,在平定王敦叛乱一年后,年仅27岁的司马绍也一样与世长辞了。

晋明帝死后,晋成帝司马衍继位,王导受遗诏辅政。虽然之后,颍川庾氏的庾亮、浔阳陶氏的陶侃都有心挑战王导和琅邪王氏的地位,并且在实际利益上也与王导所代表的琅邪王氏存在冲突,但无论是国舅爷庾亮,还是强兵在握的名将陶侃,都不敢公开同王导和琅邪王氏起冲突。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原因:

一、王导“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执政理念。正如这则《世说新语》所引用的,王导不许亲信去调查下属办公桌上的文件那样,王导对下属的南、北士族子弟,非常宽容。王导这样一种官员管理理念,无疑使下属的士族子弟能够容易使用各种手段攫取大量经济利益,而这正满足了士族阶层的利益需求,所以大多数士族子弟都支持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