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南北朝文化的『百家讲坛』(第3/5页)

当时的西邸,佛教话题并不是来宾们争论的唯一话题,更重要的话题,在于国家大政方针上。当时的萧齐,尤其是后期,已经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压力:北方一直被南朝看成“蛮夷”的北魏鲜卑政权,在逐步进行各种汉化改革,主动融入汉民族之中,这样的改变,使萧齐也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如果北魏的“正统”地位最终得到认同,那么南朝政权长期以来所具有的政治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别说统一北方,就是南朝政权是否还能存在,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这样的局面下,萧齐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成了大家讨论的话题。作为位高权重的竟陵王,萧子良本人是个和平主义者,终其一生他都在反对草率动武,主张爱惜民力,轻徭薄赋。西邸中最重要的一场争论,就是南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赋税政策,萧子良的主张是废除由商人承包收税的政策,反对用金钱替代实物税,这在当时来看确实是必要的。长期以来,世家大族通过包税等特权,攫取了大量利益,所以,许多士族也激烈反对这个政策,在西邸中,这样的争论一直不断。萧子良通过西邸饮宴的方式,最终说服了世家大族们,萧齐的赋税改革,得以全面推开。

在萧齐的第二个皇帝齐武帝统治时期,萧齐的政局还算稳定,但是在南北朝的力量对比上,萧齐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齐武帝和他父亲一样,崇尚节俭,轻徭薄赋,但是齐武帝也一直盼望着能够北伐北魏,一统山河。在他在位的晚期,北魏孝文帝开始了汉化改革,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界限正日益抹平。对于这一点,齐武帝是很有危机感的,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他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整顿军队上,用不断提升武将权力以及训练军队的方法,企图在有生之年发动对北方的北伐。这个时候的西邸,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齐武帝晚年有两次动了北伐的念头,结果都是由于西邸与会的政要们达成了一致,极力反对,北伐最终没有进行。然而萧齐的这段太平,终究只是表面繁荣。齐武帝为人励精图治,但是他一直寄托厚望的长子萧长懋却早于他去世。萧长懋在当时,也是以“贤明”著称的,虽然和他的父亲比起来,有生活奢靡的毛病,但是多年以来,他也曾历任地方官,文官武将都做过,是个极有行政经验的人,而且他还曾多次赈济穷人,优礼文士,在当时很有威望,是齐武帝满意的接班人。

但萧家的贤明,却“事不过三”,在萧长懋去世后,按照排位顺序,应该由次子萧子良接班,但是出于对长子的怀念,齐武帝更倾向于萧长懋的儿子萧昭业。在当时,到底是立二儿子萧子良,还是立孙子萧昭业,齐武帝也曾犹豫,虽然大臣们都倾向于萧子良,但是齐武帝还是决定自己考查一下。萧长懋死后,他去萧长懋家探望,发现萧长懋的儿子萧昭业哭成了泪人,这孩子的孝顺,最终打动了齐武帝,做出了册立萧昭业为太孙的决定,就是这个决定把萧齐送上了绝路。萧昭业即位后,杀戮无数,最终把一度繁华的萧齐,给折腾得改朝换代了。

其实关于萧昭业即位可能出现的问题,齐武帝临终前不是没有考虑,他曾经命令萧子良辅佐萧昭业,没有想到的是,萧子良本人也短命,齐武帝过世后,做为二叔的萧子良,于公元494年亡故,年仅35岁。他的英年早逝,让齐朝政权的天平发生了失衡。萧昭业本人耽于淫乐,大权全都托付给了自己的堂叔萧鸾。这个萧鸾包藏祸心,不但大权独揽,更趁机杀害了萧昭业,自立为帝。之后他发动大清洗,大肆屠杀宗室,萧道成、萧赜两代帝王的子嗣,几乎被他杀光了,大臣也杀得没剩下几个。南齐王朝,居然重演了刘宋末年骨肉相残的悲剧。而相残的结果,也一样成就了外人,身为雍州刺史的萧衍起兵反叛,最后打进建康,取代了只有24年的南齐,建立了梁朝政权。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南朝已经发生了多次军阀夺权的事情,但是真正由地方军阀起兵击败中央,这却是第一次。

梁朝取代齐朝,政治上说是改朝换代,政策上说,却是一个延续。

关于这个梁武帝,历史上评价并不高,毕竟他最后的覆灭非常悲惨,还给江南人民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兵灾。观他在位48年的所作所为,他还是很有建树的,首先一点,就是他继续了南齐萧道成的“宽容”之政,当然,在他手里,更多的是宽容贵族,结果,却是苦了百姓。

梁武帝萧衍是个佛教徒,出身寒门的他,把佛教做为拉拢士大夫的工具。后人说他是个“和尚皇帝”,因为他不但重视佛教,优礼高僧,更重要的是他的“表率作用”,曾经多次出家做和尚。这种行为与其说是虔诚,不如说是一种对世家大族的作秀,毕竟他也是寒门出身,要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就要用一些宗教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