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南北朝文化的『百家讲坛』(第2/5页)

因为他的“宽厚”影响,整个南朝,形成了一种非常宽松的政治氛围,尤其是在思想和言论上,提倡自由讨论。这种风气并没有因为萧道成3年后的过世而结束。萧道成去世之后,即位的是萧道成的儿子齐武帝萧赜。这个萧赜虽然在皇帝的称谓上,有一个“武”字,却是一个继承了他父亲“宽厚”之风的人。萧道成在临终前,对他最重要的嘱咐,就是要善待自己的兄弟亲人。这一点被他不折不扣地执行了,齐朝这父子两代在位时,无论是皇族之间的关系,还是士族之间的关系,都显得非常和谐。虽然萧赜是萧道成的儿子,但是从年龄上说,萧赜只比萧道成小13岁,即位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稳重的中年人了,无论性格还是当时的内外形势,都使萧齐政权形成了其“宽厚自由”的执政方式,尤其是在思想文化上。

萧齐采取了优礼士族以及皇室的做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予皇室很高的地位,并通过一切手段,来拉近皇室与士族的关系。让出身低微的萧家尽可能多地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其中“西邸”,就是萧家皇室拉拢士族的手段之一。

所谓西邸,就是萧齐的皇室成员——齐武帝萧赜的次子萧子良的一座府邸。萧子良在萧道成家族中,是一个另类人物。萧道成武将起家,但是他本人很喜欢儒学,做军阀的时候就很优礼文士,这一点被萧子良继承了下来。萧子良年轻时候,就喜欢诗词歌赋。后来萧道成得天下后,因为萧家本身出身低微,在朝廷里没有根基,就大力重用本家族成员,萧子良也因此得到重用。萧道成登基后,大部分的世家大族和他都是面和心不合,毕竟一个出身低微且功劳有限的军阀,在当时是很难得到认同的,而拉拢世家大族,也是萧道成当时必须要采取的措施,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萧子良了。他本身就有“仁政”的名声,在做地方官的时候,就曾经违背刘宋皇帝的命令,擅自开仓赈济灾民,他还曾做过安南长史,在地方上历练过,是个颇有行政经验的人。萧道成登基后,萧子良被封为竟陵王,担任司徒,随后他在公元487年,在建康西面自己的府邸,开始举办各种各样的饮宴,这样的饮宴,大约是每隔三五天就有一次,邀请的对象是两类人,一类是世袭的世家门阀大族们,一类就是在当时出身低微,却颇有影响力的文人甚至科学家。这样的选择是很有意味的,既要拉拢士族,又要和寒门们结成统一战线。而饮宴的内容,一是饮酒看歌舞,二就是相互聊天,甚至还有诗文唱和。这本来是一种促进高层“和谐”的政治行为,无意之中,却促成了南北朝文化的勃兴。

在萧子良的西邸之中,聊天的内容,一是文学,二是哲学。文学话题,一般就是指当时的诗词歌赋;哲学话题,就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佛学。这时期的南朝,是佛教大兴的时期,杜牧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这个时期的写照。而在文学唱和的过程里,萧子良的西邸之中,有8个最杰出的人物,他们是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8人,这是当时8个最杰出的文学家,号称“竟陵八友”。8个人中,后来最著名的,就是取代齐朝建立梁朝的萧衍,他就是后来的梁武帝。其余的7个人,沈约是《文心雕龙》的作者,其他的几位,也都是当时杰出的文化名人,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出身于不被世家大族所待见的“寒门”。同样经常参加西邸集会的,还有祖冲之这样的科学家,祖冲之还受萧子良的嘱托,帮助他制造了祭祀用的奇器。说这时候的西邸是当时中国最盛大的文化盛宴,那是毫不过分的。

有关西邸的历史典故中,最著名的就是西邸的“辩论赛”。在西邸的饮宴中,来宾们经常就某一个话题展开辩论,这类话题最早是文学话题,后来有了哲学话题,再后来也有了政治话题。比如著名的无神论者范缜,就是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杰出著作《神灭论》,当时的范缜,因为他在地方上的政绩,被邀请到西邸做宾客。他第一次来到西邸,就赶上了这里在讨论“哲学问题”,当时的来宾们大部分都是佛教徒,开始讨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范缜随即起来反驳,用有礼有节的论据,驳得在座的权贵们无话可说。随后一场关于佛教的大讨论就在西邸展开了,之后的十多次西邸饮宴中,权贵们成群结队,轮流和范缜进行辩论。口水战打得热闹,范缜越辩越精神,更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最终完成了震撼整个中国历史的《神灭论》。在当时佛教流行的形势下,范缜这么做显然是离经叛道的,要是放在高度专制的封建王朝,范缜至少也要下个“文字狱”,但在当时,虽然范缜的思想不被大多数权贵们所认同,但他还是得到了最基本的尊重,身为竟陵王的萧子良,也只是托人委婉地劝说范缜改变自己的思想,在遭到范缜严词拒绝之后,反而对他深深敬佩,并没有难为他。后来萧齐灭亡,梁武帝萧衍登基,身为佛教徒的萧衍嫉恨范缜,但最终没有将范缜治罪,只是把他平级调动到了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