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濬,三分天下自他终(第4/6页)

工程进度安排上,王濬很有办法,比如他用当地库存的绸缎,与四川本地的土人交换木材,这就俭省了发动民夫进山伐木的工序,整个工程一半以上的木材,都是同当地各族的贸易中得来,造船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他设立了轮班制度,各地的驻军按时间轮流参加建造,尽可能节约劳动力。且王濬也知道,要战胜东吴,仅仅有战船是不够的,更要拥有一支战斗经验丰富的水师。按照一般将领的安排,肯定是先有战船,然后再训练水师,王濬很讲统筹方法,在造船进行的过程中,他就把大量水师部队调进了造船现场,一边建造,一边进行水师训练,并通过造船的过程,让士兵们熟悉战船。

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在西晋政府先前的预算里,是需要5年时间才能完工的,而落到王濬手里,他只用了1年时间就完成了。不过王濬千算万算,还是漏算了1件事:工程如此巨大,势必会有大量造船期间的木屑顺流东下,而他们的东边,就是东吴政权,如此一来,饶是你严守秘密,事情终究是要露馅的。

东吴人确实知道了,在当时东吴人占据的四川巫山,就有大量的木屑漂来。驻守在当地的边将,是东吴末期的著名将领吴彦,此人立刻明白了王濬想干什么,火速向东吴国主孙皓禀报了此事,但孙皓不以为然。虽然如此,吴彦并不敢掉以轻心,他立刻在东吴水域的江面上建造了大量的木桩,并且用铁链连成一片,用来防备西晋水师东进。

造船计划圆满完成,东吴加强边境防御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西晋。这时候的西晋,在是否南下灭吴的问题上,依然分歧颇大。当时支持南下灭吴的,大多是一些功勋卓著的地方实权派,比如一直赏识王濬的名将羊祜,以及杜预、张华等人,这些人都是当时西晋政权的实干派,希望借灭东吴来成就千古奇功。竭力反对的,是早年帮助晋武帝司马炎夺权的贾充等人,反对的理由,大多是拿之前西晋乃至北魏多次征讨东吴无功来说事。

真正的原因却没这么简单。这帮人是靠着帮助司马炎夺权来确立自己地位的,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军事上并无建树,一旦灭东吴战争爆发,那些地方军将的地位势必提高,自己的地位也势必遭到威胁。这里面反对最积极的,就是司马炎的宠臣贾充,他不但多次阻挠进军行动,还秘密授意手下人整羊祜的“黑材料”,诬陷羊祜勾结东吴,图谋不轨。这场争论在造舰计划完成后,就一直不断,到了公元278年,一直主张平灭东吴的羊祜去世了,他的去世,既让主战派少了一个实力派人物,也让王濬失去了一个赏识自己的知音。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的话,此时实力占上风的反对派们,必然会竭力阻挠南征计划,中国的统一大业,恐怕又要推后了。

这个时候王濬挺身而出了,在他之前,张华、杜预等人都曾上奏章要求南征,司马炎却迟迟下不了决心,真正让他拿定主意的,正是公元279年王濬的奏章。在这封奏章里,王濬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拿着双方的军力对比说事,因为这样的论调别人都说滥了,王濬只说了一件事:如今东吴的国主孙皓昏庸残暴,已经闹得众叛亲离,即使西晋不去进攻他,他也很可能会被东吴军民推翻,到那个时候,如果东吴方面重新拥立一个贤明的君主,那么灭掉东吴,就是难上加难了。这本奏章让司马炎明白了这个事实:现在灭东吴,是千载难逢的最好机会,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司马炎自然不想错过机会,王濬的奏章送上去不久,司马炎就颁诏灭吴。三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大规模战争开始了,西晋的南征大军兵分为六路:琅琊王司马伷负责攻打苏北和安徽,建威将军王戎负责攻打武昌,平南将军胡奋负责攻打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负责攻打江陵,安东将军王浑负责攻打淮西,身为益州刺史的王濬,负责率领他亲手打造的无敌舰队顺江东下。从东到西的千里战线上,沉寂多年的晋军全线出动。这次南征的“总指挥”,是长期以来的反战派贾充,他被司马炎委任为大都督。即使在这个时候,贾充仍然拼命反战,先是拒绝从命,在受命之后又多次拖延,擅自修改进兵日期,他很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搞阴谋是个好手,打仗他是白痴。

任命贾充为南征大都督,是司马炎的“政治平衡”之策。开战之后,西晋的进军并不顺利,在贾充的瞎指挥下,华东、华中的几条战线都遭到了挫折。好在最关键的一路,指挥者是王濬,他从四川出发东下,碰到了晋军灭吴战役中最硬的钉子:当年吴彦在巫山设立的阻遏西晋水师的防线。这条防线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在巫山峡谷水域之中,吴彦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在水面下。王濬的无敌舰队,就好像一群面临冰山的泰坦尼克。在“冰山”面前,王濬早有办法,他很懂水力学。对那些等着扎战船的铁锥子,他准备了大批竹筏,进攻的时候,先放竹筏子,竹筏子被铁锥扎到后,会卡在铁锥上,这样强大的水流就可以把竹筏以及卡住的铁锥一起冲走。这一招立竿见影,上千锋利的铁锥,一下子被竹筏连带着冲得无影无踪。至于铁锁链就更好办了,王濬在木筏上架着一个个很大的火炬,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着。他让这些装着大火炬的木筏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烧起熊熊大火,时间一长,那些铁链铁锁都被烧断了。东吴煞费苦心构筑的防线,就这么化为乌有,王濬的东进之路,至此已经一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