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战国中期的齐秦争霸

公元前342年,应该是整个战国时代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里,齐国通过围魏救赵的战术,成功牵着强敌魏国的鼻子走,以减灶之计诱导魏国追击,最后在马陵之战中成功将魏军全歼,魏国元帅庞涓阵亡。这一战的结果,标志着战国早期的中原最强国——魏国的彻底衰落。魏国在此战中失去了他们最精锐的“武卒”军队,最杰出的统帅庞涓,再也没有逐鹿中原的本钱了。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取得大捷的齐国,相反,却是在函谷关远远观望的秦国。魏国的彻底衰落,使秦国少掉了东出函谷关的最大障碍,之后的两年里,秦国连续对魏国占有的西河地带用兵,成功收复西河,迫使魏国向秦国屈服。从那以后,秦国东出函谷关,逐鹿中原的通道,就彻底打通了。这是自春秋时代秦穆公以来秦人的梦想,之后的战国风云里,齐国并没有因为战胜魏国,而取得在诸侯中的独大地位,相反实力迅速膨胀起来的,却是渔翁得利的秦国。

但在马陵之战的早期,齐国依然保持着他们的强势地位和扩张势头。从公元前342年开始,到公元前284年的这58年里,齐国相继在位的君王,是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这58年是齐国在战国时代里最风光的58年,他们打败了魏国,之后又击败了楚国,压服了韩国、赵国,俨然成为当时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也一度是秦国东出的最大劲敌。而与之相对应的秦国,在位的国君,分别是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这58年里,齐秦两国先后击败他们共同的对手——魏国。然后同时开始了扩张之路,一度并成为诸侯中两大最强力量。那么,面对这个继魏国而起的最强对手,秦国又是怎样战而胜之的呢?

在公元前342年马陵之战结束后的早期,观齐秦两国的对外政策,几乎都是各忙各的,很少有交集存在。

秦国方面,在马陵之战结束后的两年,秦国发动了对西河的进攻,生擒了魏太子,歼灭了魏国10万大军。魏国最后一股有生力量就这样消耗殆尽,此后也无力继续逐鹿中原。这时期的齐威王,也在中原风光了起来,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共同会盟于徐州,魏惠王主动承认了齐威王的国王身份,齐威王也投桃报李,承认了魏惠王的国王身份,这件事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徐州相王”。在徐州相王的过程里,先前强大一时的魏惠王,对齐威王极其恭敬,此后魏王、韩王、赵王三王又在东阿拜见齐威王,对齐威王“北面事之”,这时候的齐威王,俨然已经成为中原诸侯里的最强者。

这时期齐国和秦国唯一一次冲撞,发生在齐威王在位的晚期。当时的秦国东出函谷关,借道韩地,发动了对齐国的进攻,结果却被齐国边军打败,事情最后以秦国遣使者谢罪而告终。但强秦的巨大威胁,已经隐隐地呈现在同样野心勃勃的齐威王面前。

与齐威王同时期在位的秦孝公,病逝于公元前338年,其子秦惠王即位。这位秦惠王上台后先搞反攻倒算,杀害了商鞅,现代人津津乐道秦惠王杀商鞅其人,用商鞅其法的冷静。其实在清算完商鞅的初期,秦惠王也曾想过逐渐取缔商鞅之法,不得施行一面是因为商鞅变法在秦国百姓心中威望甚高,轻易搞推倒重来,势必引发变乱;二来军队方面,对商鞅的新法非常拥护,奖励耕战以及军功授爵的制度,给诸多军将以实惠,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现实,让秦惠王也不得不默认了既定事实。但在秦惠王在位的早期,对商鞅新法的继承是很消极的,甚至因为怨恨商鞅,驱逐了各国来到秦国的人才。但在短暂的倒退之后,秦国的国力上涨之势,依然不可遏制。秦惠王在位的早期,打击的对象,主要是临近秦国的韩赵魏三国。这时候的韩赵魏,实力已经日益削弱,在东面被齐国控制,西面又遭到强秦的威胁,实力日益削弱。秦惠王这时期的另一个大动作,就是南下巴蜀地区,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秦国平定了巴蜀,灭掉了当时的巴蜀政权,取得了以后进军中原的一个后方基地。这一举动使秦国真正获得了战国争霸中的战略纵深优势,物产丰富的巴蜀地区,成为日后秦国天然的大后方。

秦惠王在对商鞅进行了短暂清算后,很快又开始了锐意进取。在他即位的早期,曾经驱逐中原各国滞留在秦国的宾客,但他很快意识到了错误,开始大量招揽六国里面的人才。比起秦孝公只用了一个商鞅,这时期的秦惠王,身边是人才荟萃,外交家张仪、公孙衍,名将魏章、司马错、甘茂,都在这时期大放光彩。秦国在马陵之战后,趁着魏国衰弱的机会,也得以继续东进,夺取了魏国的上郡,上郡的夺取,使从关中平原进入中原的黄金通道,从此牢牢地抓在了秦国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