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体制问题(第2/4页)

“你要是着急,可以把卡车里的汽油集中到装甲车里去——”鲁宾逊·赖特还是给出自己的建议。

“汽油——换换换,赶紧的!”邱天佑的眼神马上就亮起来。

如果是坦克部队,这个办法没什么卵用,因为兰芳的坦克都是柴油发动机,灌进去汽油也没用,但是装甲车就没问题,兰芳的装甲车也是汽油发动机,和卡车使用的汽油是通用的。

“我只是说说——”鲁宾逊·赖特马上就后悔,如果邱天佑真的率领装甲车先走,那么鲁宾逊·赖特就要留在原地等待后勤部队,这可不是个好差事。

“就这么定了!”邱天佑大权独揽。

很快,卡车油箱里残存的油料都被集中到三十辆“斗牛士”里,邱天佑换乘了一辆装甲车,率领所有的装甲车仰长而去,只留下鲁宾逊·赖特和步兵们大眼瞪小眼。

哦,还有炮兵,外籍军团的火炮也是使用卡车拖拽,现在都被当成“累赘”抛弃。

被“抛弃”的鲁宾逊·赖特也没闲着,马上向秦浩歌报告的部队的情况。

现在这个情况很不正常,秦浩歌是按照史蒂文·斯特雷奇提供的地图制定的作战计划,因为史蒂文·斯特雷奇已经死亡,英国人又有扩大战争的意图,秦浩歌现在的目标不仅仅是伊拉克国民自卫队第一师,而是伊拉克境内的所有部队,秦浩歌要赶在安格斯·沃拉斯顿抵达伊拉克之前,彻底击溃伊拉克所有的部队,为以后的作战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

史蒂文·斯特雷奇提供的情报确实是准确的,秦浩歌的部队进入伊拉克之后,只有邱天佑的这一支部队扑了个空,其他部队都有斩获,到目前为止,秦浩歌的部队已经完成的大部分预定计划,只有引发这一切的伊拉克国民自卫队第一师逃脱了兰芳军队的打击。

很明显,卡里姆在偷袭了史蒂文·斯特雷奇之后,已经预感到大事不妙,率领部队进行了转移,否则邱天佑也不可能进入伊拉克境内已经150公里还没有找到人。

找不到就找不到吧,现在的卡里姆已经成为棋盘上微不足道的一个小棋子,就凭他那万把人也翻不了盘,秦浩歌在得到鲁宾逊的汇报后,命令第四十五团继续向伊拉克纵深推进。

考虑到伊拉克的国情,这个国家也是地广人稀,境内多是沙漠和戈壁,卡里姆就算是躲也躲不了多久,一万多人总是需要人吃马耗,想要在沙漠里获得补给可不容易。

卡里姆袭击史蒂文·斯特雷奇这件事,兰芳既然已经知道,那么英国人肯定也已经知道,卡里姆现在既然已经和英国人翻脸,失去了英国人的补给,那么卡里姆迟早会选择和兰芳合作,否则卡里姆的这支部队将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就在秦浩歌的部队在伊拉克高歌猛进的时候,英国人也是动作频频。

史蒂文·斯特雷奇遇袭之后的第二天,英国首相安德鲁·伯纳尔·劳就向兰芳驻英大使兰德尔·贝基表示英国即将增兵。这个增兵可不是说增就增,民主国家嘛,不管什么事都要考虑大多数意见,就算是安德鲁·伯纳尔·劳想要增兵,也先要获得议会批准才行。

救兵如救火啊!

兵贵神速啊!

安德鲁·伯纳尔·劳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不过英国目前的政治结构就是这样,哪怕是安德鲁·伯纳尔·劳也要耐着性子向国会提交建议,然后由国会决定是否要向伊拉克方向增兵。

英国国会的反应不出秦致远意料,安德鲁·伯纳尔·劳的建议在国会没有得到批准,原因很简单,世界大战英国为了中东已经付出了12.5万人的生命,但英国得到的是什么?

一无所有,除了那些沙子还是沙子,就算是拿去做建筑材料都不合格。

所以国会的建议是要抗议法国人,要求法国人保持克制,不能将叙伊战争扩大化。

英国国会的建议甚至和兰芳都没什么关系,因为兰芳军队是接受雇用的一方,只是个工具而已。

这也算是体制问题。

相对于各种“扯后腿”的英国政府,兰芳政府的效率就高得多。

秦致远一声令下,兰芳这部庞大的机器顿时加速运转起来,兰芳本土的军队开始集结,各种军事物资也开始在月亮湾和耶路撒冷囤积,只需要等待兰芳政府和法国政府完成谈判,兰芳军方就能全情投入。

没错,兰芳政府正在和法国政府谈判。

当初决定要雇佣兰芳军队的时候,法国人只准备的半年期限,现在眼看半年期限已经到期,叙伊战争却有扩大化的趋势,不管是法国还是兰芳都不可能抽身而去,于是延长合同成了唯一选择。

说心里话,法国人不想让兰芳军队撤出叙利亚,那样叙利亚人顶不住伊拉克人的反扑,法国人在叙利亚还会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