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文本《中国参考书目解题》(第2/2页)

《中国参考书目解题》的两位编者邓嗣禹(1906—1988)、毕乃德(1906—2001)后来都成为知名学者。毕乃德一直是康乃尔大学东亚系的领军人物,曾当选1965—1966年度美国亚洲学会主席。邓嗣禹移居美国后长期执教于印第安纳大学,是该校中国史研究的台柱。编写《中国参考书目解题》时两人还很年轻,邓嗣禹1935年燕京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讲师,毕乃德193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正在燕大做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解题》出版的1936年,两人刚好三十而立。

对于两个刚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编写《中国参考书目解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个课题涉及中国研究的各个领域,要想全面把握绝非易事。好在两人周围有众多师长友人可以请教,在致谢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活跃在当时北京学术界的中美学人:博晨光(L.C.Porter)、洪业、卜德(Derk Bodde)、聂崇岐、顾廷龙、谭其骧、朱士嘉、裘开明、毕格(Cyrus H.Peake)、富路特(L.C.Goodrich)、岳良木、张尔田、邓之诚、恒慕义(A.W.Hummel)、Charles S.Gardner、王力、周一良。从这个名单我们或许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参考书目解题》不仅是中美两个学者合作的成果,也是中美两国学术界合作的产物。

原载2013年4月3日《中华读书报》